当前位置: 虾米 >> 虾米生活环境 >> 孩子是年龄小,又不是傻逗孩子玩儿,要有
文
福林妈咪
爸爸抱着2岁的闺女,故意在旁边的门上敲了两下,然后摸着宝宝的头哄:“不疼不疼~”闺女看傻子一样看着爸爸,转头敲了两下门,继续看爸爸。
下面评论,有个评论脱颖而出:“孩子是年纪小,又不是傻!”
父母逗孩子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孩子缺乏经验,做出幼稚的行为,父母得逞哈哈大笑。
一个妈妈让孩子吃蛋糕,孩子刚放到嘴边,妈妈就说:“这是粑粑。”
孩子愣了一下,不吃了。
结果妈妈又说:“这不是粑粑,是蛋糕。”
孩子又刚放到嘴边,妈妈又逗孩子说:“这就是粑粑,不是蛋糕。”
如此几次之后,孩子哇哇大哭,妈妈哈哈大笑。
这种情况,除了在父母逗孩子的过程中见到,在动物园给动物喂食的时候,我们也常常见到:通过食物,逗弄对方,让对方的反应来取悦自己。
在养娃的过程中,父母很容易做这样的事情。
因为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伸,通过逗孩子的方式,得到孩子的控制权。
父母以“逗”的方式对待孩子时,会感到自己权力关系上处于优势。父母们并不把孩子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管孩子让父母们感到高人一等。
当然了,我们也知道,大多数父母不允许别的人逗孩子玩儿:
“你妈妈不要你了”;“有了弟弟之后,你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跟我走吧”;“你是从你妈从外面抱来的”;……
当别人说这些话的时候,父母会感到强烈的不适:“通过伤害孩子、让孩子哭的方式,来取乐大人,对孩子不好。”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却常常忘记这种“不适”,认为就是逗孩子玩一玩,没什么大不了,甚至认为生孩子就是为了玩儿他。
外人逗孩子的时候,父母尚且能够去安慰孩子:“没事,他们都是瞎说的,妈妈最爱宝宝了。”
但是,当父母以逗孩子哭的方式获得乐趣的时候,孩子是孤立无援的,他们会对父母丧失信心,慢慢变得不信任父母。
可是父母常常是迟钝的,在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时候,才惊叹:“为什么我和孩子的关系这么陌生”。
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认为他是个独立的人。
曾经问过很多朋友,也曾经看过很多相关的采访:“你的父母是在什么时候不打你的?”
很多回答都是:“上了高中之后”、“18岁之后”。父母的回答是:“孩子是大人了,不能再打了,再打孩子不好看。”
直到孩子成年、长大,父母才突然意识到:孩子是个完整的人,是一个有感情、有尊严、有想法的需要认真对待的人。
但是,孩子虽然小,不代表没有感情。
有个网友说,他小时候吃虾米,父母逗他说是虫,反复几次之后,直到现在他再也没有吃过虾米。
当父母恐吓孩子说:“不要你了。”孩子苦痛的感情是充沛、干净、强烈的,他们热爱他们的父母,所以不愿意离开父母,不愿意父母在他的生命中消失。这种痛苦会延续到很多年之后,成为不安感。
父母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父母的话对孩子来说也十分的重要,如果父母能够了解孩子的感情,认可孩子的感情,就不会用逗孩子哭的方式来获得快乐。
心理专家武志红曾经说:“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孩子如果父母真的爱孩子,就认真对待孩子的感情和眼泪,而不是认为:“反正他还小,什么都记不住,该玩的时候赶紧玩。”
还有,孩子虽然小,不代表孩子没有尊严。
对于孩子的尊严,很多父母嘴上说着“尊重”,但是在行动的时候,却常常忽略。
在网上,父母被孩子吐槽最多的行为,就是父母的不尊重:
“不敲门进房间,我都已经开始工作了,还是这样”;“我的日记本,藏起来、锁起来,还是被父母撬了”;“我跟妈妈说的小秘密和自己的痛苦,转头妈妈就告诉了亲戚,我却被亲戚用奇怪语气调侃”;……
孩子向父母抗争的时候,父母会说“小小年纪,还知道啥事自尊心了。”
孩子的自尊心一直都在,而且需要父母从小维护,而不是肆无忌惮的破坏,却要求孩子在长大的一瞬间突然拥有自尊心。
很多父母都会忽略这一点,孩子虽然小,不代表孩子没有想法。
孩子们的想法算不上少,而且他们的想法稀奇古怪,让成年人想都想不到。
成年人想不到的,不代表孩子没有想法,也不代表孩子的想法不对。
成年人总是从经验和知识上碾压孩子的想法,并且会认为孩子没想法。这有点像知识分子觉得普通人没有想法是一样的。
高晓松曾经在《奇葩说》上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不管是在年龄和知识水平上,都不会让我们想到“不成熟”这三个字,但是对于年龄更长、更博学的人,这三个字似乎也说得通。
当父母觉得孩子想法不成熟、没想法、想法不对的时候,请打开自己的思维和眼界,仔细聆听孩子的想法。这不光是对孩子的认可,也是父母自身成长的一种方式。
父母逗孩子玩的时候,要有度,不要伤害到孩子,不要让孩子对父母感到不信任。
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尊重,在逗孩子这件事上,父母会做的更好。如果父母把握不住这个度的话,最好能放下逗孩子这个“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