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虾米 >> 虾米生活环境 >> 解密深水井,渠道该往哪儿走
“开店不难,最难的是解决供应链的问题,尤其是名品供应链。”
两个月前,广东盈庄化妆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华盟在C2CC传媒主办的系列直播课中如是强调。
△广东盈庄化妆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华盟不少行业人士对此观点,表示认同。在他们看来,如今,企业/门店,乃至于网红主播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演变成名品供应链的竞争。
广州市麦穗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博在C2CC的分享中,就曾表示,“随着消费者消费认知和需求的升级,名品也有了变化,不再只是简单的国内外知名品牌,也会包含爆品和通过新零售手段而具有高知名度品牌,因此,现在的名品供应链也需要重新审视。”
△广州市麦穗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博
的确,一切归于变化,一切始于变化。
消费者在变,品牌/渠道在变,供应链也在变。尤其是经历过疫情后的美业,或许正经历一个名品供应链竞争的新阶段。
为进一步解密名品供应链,本篇报道将从线下渠道的角度,从顶流供应链怡亚通、青岛金王到优质传统线下代理商如新疆元泰兴、深圳盈庄等进行分析。
提及供应链,免不得要讲一下两个“顶流”企业——全国供应链企业怡亚通,及从蜡烛产业跨界日化行业的青岛金王。
他们都在下什么棋呢?
整合化妆品全产业链的怡亚通,
终究还是落队了?
众所周知,怡亚通是中国第一家上市供应链服务企业,致力于构建一个共享共赢的全球供应链商业生态圈。
从诞生到如今,它在美业的发展如何?
“怡亚通算是供应链的龙头企业,构建的平台模式帮助上下游实现了资源整合、信息连接等,但是近年来的表现有些不尽如人意,甚至开始走下坡路了。”浙江不具名代理商在接受采访时如是对笔者说。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不妨从年怡亚通怀揣着“供应链改变企业、改变中国”的初心在深圳开启了其名品供应链之路说起。
彼时,怡亚通董事长周国辉是以IT作为主营品类的,但因发现该品类价格波动大、操作难度大、利润微薄,便逐步聚焦到母婴、日化、食品、酒饮、家电等五大行业。
其中,日化是怡亚通平台颇为重要的领域之一,据悉,在名品上,怡亚通除了与宝洁、联合利华下的国际名品有合作,与国内名品如自然堂、珀莱雅、卡姿兰等都进行了合作。
这些品牌企业每年营收持续增长的法宝非常简单,即怡亚通把所有的服务和终端维护能力全部下沉到底层。
此外,我们也能从其与诸多日化代理巨头的“联姻”中窥得一二。
比如,年怡亚通并购江苏百分女人(彼时,江苏地区唯一一家跻身“中国十大化妆品连锁店”的品牌连锁机构),此前,其已收购了山东方圆、广西大泽(欧莱雅、资生堂系代理商)、山西馨德(联合利华系代理商)、深圳安新源、厦门兴联汇都等多家亿元级日化行业代理商。
不过,在化妆品行业的并购,只是坚持以“专注核心业务、非核心业务外包”供应链思维,推动社会资源整合、共享的怡亚通“计划”(在全国多个地级市和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建立深度供应链分销平台,将所有商品通过此平台销售到终端门店。其中,日化、化妆品代理商占10%)的一部分。
用周国辉公开的言辞表示,就是怡亚通一个没有大型卖场的沃尔玛,品牌商需要推广什么商品,就为它提供买家;各个零售终端需要什么货品,就配送给它。
从整合情况上来看倒也贴切。那现实情况呢?
截止目前,除了广度供应链(生产型供应链)、深度供应链(流通消费型供应链)、全球采购及产品整合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板块外,怡亚通还希望以“供应链+互联网+连锁加盟+智能零售+营销+品牌孵化”等组合赋能模式,推动新流通变革。
不难看出,从整合区域代理商,到与国内外大品牌合作,再到模式的变革,不做追风人,专注做整合者的怡亚通,下着整合化妆品全产业链的棋。
虽然,其已实现了从0到亿元规模的飞跃,但这棋下得却不怎么样。
就以一直没太做起来的星链业务为例,有业内人士反映,怡亚通针对其合作供应链链条上的品牌商、渠道商、实体店推出了很多款产品:如星链云商、星链云店、星链友店、星链生活等,但大多没啥动静了。
再结合财报情况来看,化妆品似乎成了怡亚通的“拖油瓶”,据其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录得总营收.92亿元,同比下滑12.42%,净利润为.66万元,同比下滑44.97%。
虽然,其在财报中指出,业绩下滑主要“受疫情影响”,但疫情只是“催化剂”而已,自年得益于快消业务增长,营收超亿元后,怡亚通就有些“疲态”地走了下坡路,甚至于净利润出现了断崖式下滑,对此它表示,创新业务正处于前期费用投入阶段。
但从企业价值模型来看,其是处于一种饮鸩止渴的经营状态,若现金流长期为负数,会变成价值毁灭型企业。
当然,作为一家生存二十多年的龙头供应链企业,怡亚通也在努力自救,并在努力跟上行业的变化,从以简单的名品输送这一低成本为目标的传统供应链,向以韧性+柔性为目标的新型供应链转变,即全力发展数字化及新零售,以期望扭转业绩颓势,找寻到其第二增长曲线。
着力打造“颜值生态圈”的青岛金王,
过得如何了?
说完怡亚通,我们再来看看其竞争对手——青岛金王。
虽然它也非化妆品起家,但靠资本整合的路子,进入化妆品行业的它,从品牌到代理商,再到区域连锁终端店都有涉及,即通过收购的方式完成从生产环节到销售环节,从线上平台到线下渠道的化妆品产销链条布局。
公开资料显示,青岛金王布局化妆品产业链的起点,是投资广州栋方(ODM/OEM)旗下的植萃集。
而后,为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青岛金王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将线上美妆代运营商杭州悠可(年,因其数字化新零售关联度低,青岛金王已将其%股权出售)、屈臣氏渠道代理商上海月沣、浙江金庄、“彩护一体”广州韩亚、云南弘美、四川弘方、安徽弘方等化妆品公司,加速了其在化妆品领域的拓展。
且为提升品牌和消费者的服务及体验,加快整合速度以增强竞争力,青岛金王还与其第二大股东中植产业投资共同成立60亿元的颜值产业基金,主要向护肤、彩妆、医美渠道及品牌投资。
从青岛金王的收购布局角度来看,不难发现其在打造集品牌运营、线上线下渠道、产品研发及生产为一体的完整化妆品产业链,而这与怡亚通的打法有些不同。
比如,从在化妆品领域的布局上,青岛金王更聚焦化妆品领域,包含护肤、彩妆、香水等,而怡亚通的投资则为多行业的,即食品饮料、日化用品(洗发水、沐浴露等)。
从布局规划上来讲,青岛金王致力于打造“颜值生态圈”,通过化妆品业务线上+线下渠道全布局,剑指“全国大版图”,而怡亚通则主要是围绕快消品进行供应链布局。
前文中有提到怡亚通的表现不太理想,那么青岛金王呢?
我们依然从财报数据的角度来分析下,不能否认的是,化妆品的确给过去的青岛金王带去实质性的收益,如其-年其化妆品业务营收增长均超过%,且化妆品板块的收入占比也在不断提升,从年的28.05%(化妆品业务成业绩贡献最大者)到年超过65%。
但随后青岛金王也出现了颓势,如在年其化妆品业务增速开始放缓,年下滑趋势愈发明显,且青岛金王首次出现营收负增长。
据财报数据显示,年青岛金王录得营收54.75亿元,同比微弱增长0.35%,净利润下滑79.73%,其中,化妆品业务营收25.97亿元,同比下滑27.29%。
虽然,年青岛金王已开始拥抱数字化自救,加码化妆品智慧零售,并通过与腾讯合作开发的“众妆优选”平台逐步打通线上、线下渠道,推进“数字化新零售服务平台”的打造。
但或许还未等到其发力,便又遭受了疫情的“冲击”,据今年青岛金王一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为8.21亿元,同比下滑39.30%,亏损达.08万元,下滑.85%。
对此,青岛金王表示,年1月出现的疫情导致2-3月份公司化妆品业务部分下游客户处于停业状态。另,随着海外疫情的不断蔓延,部其出口业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之于名品供应链,疫情是个考验/催化剂,但也可能是一个分水岭。
在商品流通渠道发生变化、供应链遭遇重创时,不难预见的是,行业集中度或将由此提升,马太效应不可避免,流量将会越来越集中到在“韧性+柔性”上更具竞争力的名品供应链。
优质代理商“转型”,
为何都青睐名品供应链?
此种情况下,名品供应链经历运营阶段升级以及行业洗牌是必然的。
比如,原本的微商、网红不约而同地瞄准名品供应链发力,微商品牌美颜秘笈转战喜团,薇娅则做了“超级供应链基地”,成为名品分销商。
而在线下除了青岛金王、怡亚通,以及天美联盟、惠选品和TP运营之外,还有不少优质代理商“转型”服务商,打造了名品供应链平台。
如广东盈庄、潮妆(广州)国际供应链、新疆元泰兴等。他们的转型/升级,首先体现的是供应商的重塑,其次是强者恒强,且在此消彼长之间,名品供应链具备了更多可能性。
此外,他们的转型也带着某种“必然”,即在当下渠道竞争异常残酷的时代,有人会选择向左走,涉足跨界和供应链的服务,也有人选择向右走,自创品牌争取多分一杯羹。
对于前者,甚至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未来的竞争,就是供应链为王的竞争,因此代理商转型供应链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如,笔者发现哲科副总熊东明曾在朋友圈中表示,商业的本质便是供应链+利润逻辑+资本。
而做一个真正的名品供应链,既要在前端挖掘销售通络和消费者,后端挖掘产品。如果说供应链是灵魂,那么名品则是壁垒。
主打业务为日本OEM的唐美至和方面表示,代理商是供应链的缩影,也是做分销,二者相通的,只不过供应链所涉及的服务范围会更全一点,所以代理商选择转型供应链,也是可以预见的。
百强连锁零售发烧友贺恒德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对于代理商热衷转型供应链表示理解。
△百强连锁零售发烧友贺恒德在他看来,这是对的方向。“只要店铺/消费者有需求,就会进化出相应的物种,比如,现在很多优质代理商都开始布局走轻资产模式的名品供应链平台,这就是一种进化。”
对上述观点,梁华盟深表认同,生意(购物中心业态)的竞争,是后台供应链的竞争。“未来代理商的升级是很多的代理商会变成平台的服务商,为门店解决供应链等问题,广州盈庄的定位便是服务商。”
因此,为保证供应链优势,年他便开始筹备打造名品供应链平台,即在香港成立一个全球直采中心,“收罗”日韩欧美等国外流行产品,并通过众妆美库跨境购和聚美到家平台,将线上线下打通,赋能实体门店。
另一位从代理商转型为名品供应链的服务商——蒋校,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其是在两年前开始做供应链板块的,目前潮妆(广州)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60%为跨境货,其它为一般贸易。
“起初主要是做线下的名品供应链,并不容易,但好在名品并不需要重新‘教育’,我只需保障正品和价格优势就行。”回忆起转型初期,蒋校话语变得有些低沉。
据笔者了解,他只专注上游的资源整合,目前雅诗兰黛、兰蔻、后、雪花秀以及爱茉莉旗下的国际一线品牌都有在做。
年为了跟上行业的变化,蒋校的名品供应链开始涉及线上板块的业务,初做时并没有特别明确,直到年疫情的爆发,战略才调整得更为细致些。
如在线上直播电商的拓展,为网红/主播提供名品;而在线下则通过社群营销、一件代发。虽说线上线下都有在做,但在蒋校看来,“实体店永远是我的根,我对线下非常有信心,做线上的名品供应链不是我的强项,但也会为之努力。”
起家于年的新疆元泰兴则是另外一个稍有不同的案例。
据悉,新疆元泰兴在年调整了其定位,即“品牌零售运营发展商”,且为实现与零售接轨,元泰兴已通过联合生意计划,与连锁进行资源优化整合,这也就意味着,元泰兴已经从代理分销商转化为一个供应链平台。
类似的“转型”案例,不胜枚举。
本文不再一一讲解,我们从前文中,不难发现,随着入局者的增加,名品供应链在线下渠道的竞争也愈来愈白热化。
私以为,当所有人将名品供应链领域视为蓝海的时候,意味着它正在变为红海。而一旦资本泡沫退去,凭借模式、团队、资源等优势取胜的名品供应链平台才有可能成为幸存者。
其中,创新能力,是考量一家供应链企业成长性的重要指标,之于名品供应链亦是如此。
因此,名品供应链企业需要通过供应链协同,在强化“韧性”的基础上,打造一套柔性供应链系统,通过轻资产运营及提供更灵活高效的服务,把平台做大。
如何做?
笔者以为,当下企业/渠道所要做的是,从C端思维出发,重新审视名品供应链,并依据自身优势,借助数字化的方式,寻求其增长的第二曲线。
在这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时代,差异化的优势无疑是生存的有利条件。
比如,在大数据、云平台等先进技术的情况下,供应链可变得更加“智能”,通过数字化工具精准匹配消费者更加多元化和碎片化的需求,为其持续提供高品质的差异化名品。
又如,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社群私域等都为名品供应链打开了一扇深度链接终端和消费者的大门。
或许,名品供应链新一轮的发展契机就隐藏在化妆品碎片化的渠道更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