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米

华语流行歌是怎么变Low的

发布时间:2025/4/4 13:09:56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作者

陈一千18年前,一位女网友花点钱攒了一套声卡和麦克风,在家里录了些歌,传到网上,然后,她翻唱的歌火了,于是大家都知道了她的网名,香香。18年后,一位男网友也花了点钱攒了一套声卡和麦克风,在家里录了首歌,传到网上,然而,到现在也没火,于是只有一千知道他的网名,陈百万。陈百万否认自己听过香香的歌,他说香香火的时候,他在听埃米纳姆。但是,互联网不相信“鄙视链”,互联网只相信“大数据”。香香版本的《猪之歌》,下载量一天几十万上下,专辑一度登上了iTunes亚军,赚到的钱让她登上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第40位。而陈百万至今仍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Diaos。对此,一千有自己的看法,一千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陈百万跟香香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他们都是互联网上的User,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互联网生产内容,都是:UGC。什么是UGC?就是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用户为什么能生产内容?互联网给的。自从有了互联网,DIY(Doityourself,自己动手)这种在年代被朋克捧红的精神就被发扬光大了。自己做网站,自己开网店,自己开发软件,自己生产内容。有人DIY了一个网站让别人来自己的网站上DIY,从此天底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他的名字叫,马云。有人DIY了一些音乐制作软件,从此天底下没有难做的音乐,这就是DAW,DigitalAudioWorkstation,数字音频工作站。DAW越来越好用,DIY的音乐人越来越多了,于是就有了一种让大家来发布DIY音乐的平台,过去有(分贝网)、5sing、门楼、豆瓣音乐人、虾米音乐人,如今大家用得比较多的是网易音乐人和腾讯音乐人。我们现在统称为:音乐人服务。DIY到最后,最郁闷的是唱片公司,大家都DIY,都把歌传网上,听歌的也不买唱片了,歌都在网上听,于是,传统唱片业没落了。DIY的歌曲,品质普遍不如唱片公司的专业化生产。但架不住,老百姓爱听啊。毕竟,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从来就只有一条路:下沉。下沉到哪里?下沉最广大人民群众那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从来就没有买过一张唱片,但因为有了互联网,他们可以用最方便的方式获得精神享受。多年前,有一篇媒体报道让陈百万记忆犹新:夜幕降临,忙碌的一天的打工人们,有的人倚在车间门口发呆,有的人躺在床上百无聊赖的拨弄着手机,他们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打开手机,听听歌。听什么歌?可能就是《那一夜》。而且,我们得承认,听歌更多是感情用事,好不好听并不取决于技术水平,而是取决于个人审美。尽管新仔坚持认为:有的歌,就是Low。歌是不是越来越Low,一千说了不算,但这些年来,大家越来越怀念传统唱片业时代是肉眼可见的事实——在网上,隔山差五的有人跳出来发帖追忆年那个神仙打架的年代。然而,年既有神仙打架,也是“网络歌曲元年”。网络歌曲,就是DIY的产物。年,一位北京的男大学生创作了一首歌发布到网上,年火得不要不要的,这就是《猪之歌》;年,一位山东的男大学生在家里录了首歌,向唱片公司毛遂自荐,屡屡吃闭门羹,索性传到网上给大家听,也火得不要不要的,这就是《丁香花》。不得不提的还有《老鼠爱大米》,虽然这首歌不是杨臣刚原唱,但杨臣刚自己的歌当时在网上也发了有首。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两年后,一位安徽的男大学生因为不满被平台欺负,DIY了一首歌曲,取名叫《别咬我》,发到网上,后来,我们都知道了,他叫许嵩。又过了两年,两位在网上发歌的DIY歌手,被人从网上发掘出来,彩铃卖得满堂彩,歌曲红透QQ音乐,与许嵩一起合称“三巨头”,他俩便是汪苏泷和徐良。豆瓣er也不甘示弱,邵小毛,以一首自弹自唱的《大年文艺女青年之歌》响彻网络,时间约莫是年。网络歌曲兴起的背后,是如饥似渴的彩铃商。彩铃商们天天蹲在网上淘宝,蹲着蹲着就有了《爱情买卖》。而且,彩铃的用户群和通路都是既定的,按需喂食就行了,喂的什么食,大家心里也都有数。年之后,微博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90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