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田间水塘浅凼渠圳等但凡有水的地方,都滋养着一些小而有味、嫩而鲜且营养丰富,供人们日常打牙祭的朴素食材。如蚌壳、虾米、泥鳅、黄鳝、螺蛳……。
每到夏秋,正是一年之中农忙最为繁重的时节。这一段时间,深耕于田间地头的人们劳动强度大,每日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浃背,身体的消耗急需补偿。而那时的鸡鸭鱼肉皆不能称之为餐桌上的普通寻常之物,虽然家家户户都有喂养,但不到万不得已或特定节日的时候,是不轻易动杀而食之的念头的。所以人们就打起了自然界的小主意。
今日咱们就聊聊螺蛳。在家乡螺蛳有两种,分别是田螺和石螺。田螺与石螺的外形无异,味道无异,只在体型方面有较大的差别。田螺个头大,如核桃,喜吸附在软泥浅水的稻田中,生性敏感。但凡感知任何危险,立马就会将触足缩进壳内,盖上厣片,毫无破绽,有点固若金汤的意思,如果人们不借用工具的情况下,想要打开它的厣片,几无可能。石螺小如指盖,对于石螺的叫法,盖因它的习性。在泥地,你是几乎难见着它的身影的,它一般都藏匿在池塘或水圳边弦的石头缝隙里,群而居。因习性,所以人们对于这两种螺蛳的获取,有着不一样的叫法:田螺为捡,它在明面;石螺谓摸,它在暗地。
田螺相对石螺来说,肉较多,适合取肉加佐料炒来吃。谷子扬花之时,田螺最为肥美。运气好的话,用不了半天就可以收集小半桶。收集回来的不能立即食用,要先用井水生两天(生:方言,意为养),目的让它吐尽残留在壳里的泥沙。估摸泥沙吐尽后,就可以焯水了,焯水既可以杀死一些寄生虫又能方便取其螺肉。焯水后,田螺的厣片会自然脱落,取肉时,只需用竹签插入肉质软足,然后往外一挑,将整个螺肉取出,再用手指一掐,把软足后端不能食用的部分去掉即可。
炒螺肉味道要重,各种调味料有的都可以用上,其实那时哪有那么多科技与狠活,无非就是油盐,味精,酱油等最最基础的调料,其它皆取于自然。螺肉不宜青椒,干辣椒用最辣的,再辅以藏在地窖的去年老姜,还有菜地东北角的藿香,紫苏,茴香。重油大火爆炒,汆水入味,出锅,即可大快朵颐了。家里干重活的男人吃得粗汗淋漓,一杯土谷酒下肚,精神焕发,疲态全无。
说完了田螺,得好好说说石螺了。石螺肉少,少到什么程度呢?用我家乡话来说就是一鼻屎则,是不是很清晰地在脑海中呈现出来了,虽有些夸张,但越想越觉的妙哉。肉少自有肉少的做法,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所以嗍螺就由此而产生。
何为嗍螺,嗍意为吸吮,唇舌裹而食之。
石螺去沙与田螺无异,故不重复。除了去沙,还要用筅竹使劲刷洗,因为嗍螺是同壳一直炒的,所以必须还要保持螺壳的清洁程度。石螺清洁后,就是去尾,去尾的主要目的就是方便嗍食,这就关联到了物理方面了。螺蛳内部基本属于一个真空状态,去掉尾部即可减小压强,当螺蛳内外产生了气压差,然后就可以利用大气压强辅助吸吮,这样螺肉就能更轻松取出。次要目的就是方便入味。
去尾一般图方便的就用裁猪草的铡刀,但是会伤到刀刃,所以大部分人都是用老虎钳。这事都是小孩子完成的,小孩子是极愿意干的,甚至抢着干,有小心思的,只为分享劳动成果时,可以理所当然多食一点,不过结果往往不如人意。
嗍螺的烹制方法跟炒田螺肉大致是相同的,几无区别,可能就是汆的时候,水要多一些,焖煮的时间长一些罢了。吃嗍螺一般是在傍晚收工之后,左右邻里也都回家了,不耽误正事的时候。一堆人一起,摆开阵仗,一壶谷酒,一盆石螺,开造。
男人则打着赤膊,小孩偎坐期间,女人们就站着,不要误解有什么男尊女卑的意思,这恰是朴实农村女人的体贴之处。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孩子是心头肉,所以自然都需侧重关照一些。
男人肺活量足,只需轻轻一嗍,螺肉就滑入口腔,女人们则慢条斯理地用筅竹签挑着吃。孩子们就不一样了,想学父亲叔叔伯伯那样用嗍的,但是无奈肺活量不够,卯足了劲好不容易吸出一坨肉,正张着嘴嘚瑟,等待夸赞时,一不留神掉地上了,花猫精灵不知从哪儿窜出,叼着螺吃了起来,还发出咕咕噜噜的声音。急得想哭,大人们笑作一堂,本来还能忍住不哭,大人们这一笑就真的哭了,母亲就赶紧过来安慰。去尾的时候本想着多吃点,看来用最快捷“嗦”的方式是行不通了,只能跟母亲那样用签字挑着吃。手里挑着,眼睛就盯着盆里,生怕一不注意就被大人们都吃光了。这心思完全是多余的,大人们毋庸置疑是将孩子们放在第一位的,肯定是就着孩子们多吃,不过多吃也就那么点肉。其实吃嗍螺除了打打牙祭外,最主要的就是邻里之间在繁重农作中聚一块放松热闹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