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还是要说再见。
虾米音乐于年2月5日0点停止虾米音乐的服务,虾米可以成为一部分人的精神乌托邦,却无法成为受到大众欢迎的商业化产品。
1
虽然我早已出逃虾米,投入QQ音乐、网易云的怀抱,可是听闻虾米关闭的消息,还是忍不住难过了一下。
又一个青春的回忆,就这样落下帷幕。更加难过的是,虾米的下架又一次说明,草根的热爱在资本的眼里,真的是不足一提。
曾经的土豆网,早已显露端倪的虾米,如今正火热的B站,这三者都是草根扎堆,引发狂欢崛起的代表。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随着这句slogan的扩散,土豆网开启了草根成为主角的新传播模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倾向制作视频内容上传后传播,算得上是B站的鼻祖。
不少如今的名人都是从这个平台上崛起的,比如叫兽易小星。用户很快被这种参与感激励,土豆网瞬间家喻户晓。
土豆网成立的第二年,虾米音乐诞生了。这是一群音乐爱好者,为了让不同喜好的人都能方便的听歌,聚在一起创办的。
虾米的核心,就是小众音乐和用户需求。
当时,绝大多数的听歌软件还是免费模式,虾米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虾米币模式。
下载音乐需要虾米币,而虾米币的获得有两种渠道,一种是付费充值,另一种就是用户靠上传内容换取虾米币。
于是虾米的生态链建立起来了,用户不仅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生产者。
为了换取虾米币,用户们上传的音乐形形色色,从流行歌曲到冷门音乐,嘻哈、抒情,甚至还有美声,各类曲风,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在虾米找不到的。
除了超全的曲库,虾米最让用户深爱的一点就是,它可真懂我啊。
其他软件的猜你喜欢推荐曲库,能中一半就算厉害,虾米的推荐音乐对大部分用户来说,就像是肚里的蛔虫。感觉恋人都不一定能这么懂我。
当年的虾米就是音乐软件鄙视链的顶端,听虾米等于懂音乐,其他的软件,俗。
就像曾经豆瓣对文青的意义一样。
虾米的崛起也给了不少用户成就的喜悦。我的爱好竟然可以成为“被看见”的渠道,汇聚目光,还不用像视频网站那样露面出声,真是成就感与安全感的交融。
2
那个年代,普遍版权意识薄弱,所以也没有人注意到潜藏的危机。
年,虾米被阿里巴巴收购。当时的虾米用户还是高兴居多的,那可是阿里呢,我们虾米被看见了,从此就可以走上有钱挥霍扩张的道路了。
年,虾米找到了不少原创歌手,开始大力扶持独立音乐人。
年,虾米与拥有两亿听众的天天动听合并。
到此时,虾米的用户都非常的兴奋,被阿里收购以后就是有钱,手笔越来越大。虾米的忠粉们,也都摩拳擦掌,等着看虾米大展拳脚。
没想到,4个月后,高晓松来了。
随后,国家版权局发布新规,要求全网无版权的音乐必须全部下线。
其实这也是一个非常明朗化的事件。那就是购买版权,谁的版权多,谁以后可以播放的音乐就多,能留住的客户也多,虾米又背靠阿里,差钱吗?
不差。可是,差的是一个专业的职业经理人。
高晓松搞出来一个阿里星球的概念,粉丝可以在星球上做任务、转发、营造热度,换取积分,表现突出的会给一笔应援费,用来给自己喜欢的明星应援。
不少老用户登上这个界面以后,吐出一口老血。听歌键在哪里,播放界面被弱化,什么情怀都没有了。
一个走格调路线的小众音乐平台,踏上了曾经它的用户最鄙视的市场化路线,还走的比其他软件更俗。
虽然如今很多人在悼念有虾米的青春,可是在许多用户心中,阿里星球的那一年,虾米就濒临死亡了。
在虾米奇奇怪怪的探索的时候,QQ音乐和网易云重炮出击,抢占版权市场,尤其是囊括了周杰伦、SHE等老牌流行歌手的版权,甚至有的还是独家的,意味着连想要分一杯羹都没机会,版权费从几万炒到了上百万。
等阿里这边意识到不对的时候,虾米已经掉队了。
3
一切都像虾米创始人曾经预测的那样,音乐市场成为资本巨头的游戏。但是,他只猜对了前半部分,没有猜中后面。
他以为将虾米出售给阿里,背靠大的平台,就能在资本的浪潮中生存下去。可是他没想到,资本直接试图取缔了虾米赖以为生的独立音乐特色。
这就是资本,它为你的盛名而来,想要在此安营扎寨,可是它却不顾你绽放的原因,直接想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商机的方法,将你变得俗不可耐。
可是它之所以可以草根崛起,就是因为它们具有野生的力量,有着不同其他平台的特色,它们有着更垂直深入的用户绑定。
不然当初仅仅两千万用户的虾米,靠什么可以压住背靠QQ用户庞大族群的QQ音乐?
如今的B站也有了被资本操控的影子。
B站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弹幕吐槽和用户创意性的内容制造。可以说用户就是B站的核心,vlog和视频up主、剪辑手是B站的灵魂。
但随着资本的入驻,不少明星、营销号也都在B站开了账户,大量的营销内容、同质化内容灌入。井喷式的视频数量背后,大数据商机分析它又来了。
最后会造成一个什么结果呢,大家都在分析什么最容易火,最容易模仿,然后齐心协力的将这个平台变成一个信息茧房。
所有的推送都是差不多类型、差不多内容的东西。能被看见的都是背后有团队运营的“大号”,因草根而起的平台,不再有草根的光芒。
小的时候,一个歌手可以靠一首歌,吃一辈子。如今,一首歌火了,不一定能养活背后的歌手,却可以养火无数个短视频平台。翻唱和展示成了主流文化,没有后台的创作者成为附庸。
都说华语乐坛没落了,但每年依旧有不少传唱歌曲,没落的从不是音乐,是人。
音乐软件上最火的搜索,不再是谁谁的歌曲,而是抖音、B站等平台的BGM歌单。甚至晚会上,热门歌曲表演的不是原唱,歌手唱不了自己的作品要唱别人的歌。
歌与人都成为了资本的工具,大数据筛选下有热度的人+有热度的事=数据上的成功。
资本贪婪的窥视着草根的创造力,然后抄袭模仿扩散,将它们变成商业模式。
平凡人的爱好、需求,在资本的眼里不值一提。商机和模式化,才会让他们珍惜。
最后,再见虾米,那些美好的日子我会一直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