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南北西东,尝尽各地名点,最难释怀的当数故乡沙市过早。在沙市人的生活词典里,过早既是动词亦是名词。你听,每遇远客,沙市人无不自豪的介绍:“沙市过早可得哈!”你看,当晨雾还未散尽,沉睡的城市刚从睡梦中苏醒,晨练的、打工的、上学的人们吆喝着“过早去哟!”纷纷结伴走进大街小巷的摊店。其间还有不少打扮入时、西服革履的男女上班一族,在路边树下或蹲或站,或边走边吃,全然没有平日的矜持,成为沙市人过早一道亮丽的风景。上街过早是沙市人的习惯,即便离上班地方近也不在家里吃。这是沙市人一天最随意最心满意足的时候。如果看见行人满嘴油亮,满面红光,不问便知,那是过早过出来的!
沙市过早品种丰富多彩,煮的、蒸的、炸得、烤的,花样繁多,令沙市人如数家珍:早堂面、酸辣面、牛肉米粉、细豌子泡糯米、糯米包油条、豆腐元子、豆腐脑、汽澈粑粑、顶顶糕、伏汁酒小汤圆、油糍子、炸油香、炸糍粑、欢喜陀、发糕、凉粉、糯米饺、包面、烧梅、锅贴饺子、水煎包……多得就每天吃一样,排上个把月,花样也绝不重复。
先说说最有名的早堂面,早堂面是沙市的招牌,是沙市人过早的首选。传说早堂面有多年的历史,在清朝时,当地一面店老板根据这里的居民起床早,爱吃“油大”,喜欢去外面“过早”的特点,每晚半夜开始熬制猪大骨鸡汤作面汤,以清晨供应为主,故而得名。早堂面讲究”汤肥码大“,一碗热腾腾、乳白色的油汤中放入煮熟的碱水面,覆上用鳝鱼,母鸡,猪肉及各种佐料烹制成的码子,或放些炸制的小猪肉丸子,撒上香葱,一碗味道清淡,汤水鲜美的面便好了,其面条柔韧、爽滑,汤鲜而不腻,鳝鱼酥脆,鸡丝鲜嫩,瘦肉醇香,汤汁中有鸡、鱼、肉味,十分可口。过去很多人为了赶上最好的头道汤会在天亮之前就等在面馆门口。
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沙市突然出现一种更为考究的汤面,那就是大连面。大连面的称谓其实与辽宁省大连八不相干。在沙市人的眼中,其实就是早堂面的升级版,佐料在肉片、鸡丝、炸鳝鱼丝、炸肉丸子的基础上,还可选择鱼糕、玉兰片、香菇丝、猪肚丝、猪肝、猪腰等更多花样的配菜,可谓是一道美食大餐。为满足各类食客的需求,很多面馆又推出中连面、小连面,差别在码子上,只是减少了油炸鳝鱼丝或是油炸肉丸子,食材简奢,随人自便。由此看来“大连”之意,一为份量多、大,满汤、大碗,二为形容其面码之多、之高级、之丰富,取其“大”者,顺口“连”成套,含有“系列”之意。
与早堂面齐名的是沙市酸辣面,其特点是面条起锅后不过水,直接放入碗里,让面汤带上了一点面条的“糊”,再加上汤中的酸与辣,与肉末“码子”一道,用看似差异很大的调料,却达成了味觉的奇妙组合。
面条品种中还有热干面和凉面,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面条事先煮熟,再把捞出来的面摊在案子上,用电扇对着面死吹,一边吹一边往面上淋油一边用长长的工具(像是炸油条用的那种筷子)挑拌,目的是要把每一根面上都沾上油,吃时再放在沸水里烫热,加上调料,成品面干筋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诱人食欲。吃热干面芝麻酱要正宗,香油也要正宗,用正宗的香油把正宗的芝麻酱慢慢调成稀稀的糊状,除了芝麻酱以外,甜酱、豆酱、酱油、醋、盐、味精、葱花、胡椒粉、榨菜萝卜丁,一样不能少,喜欢吃辣的可以放辣椒汁,酱油要少加,芝麻酱一定要多,吃的就是它的味。热干面把快的特点发扬至极。过热水,即时就吃。热,不比冷面,干,不同汤面。
沙市的面条多是碱水面,不论是早堂面、酸辣面还是凉面、热干面,都少不得一个煮功。沙市的师傅把煮面叫做“掸面”,掸面有很多的学问,不可多煮也不可少煮,掌握火候,恰到好处得靠本事和经验。老道的师傅只需将面从锅里挑起几根,用手一捏便知生熟软硬,掸好的面要求坚韧有咬劲却还不能是生的。根据不同的面,还要有各自的风格,汤面清爽,凉面劲滑,而热干却要劲中透绵软,这是很需要技巧的,否则调料再好吃,面的口感不对也会失去特色。
除了吃面外,喜欢味重品味重的荆州人一般会选择牛肉米粉,酸辣的更是让人一想就忍不住吞口水。沙市最有名气的牛肉米粉馆,只要是沙市人都知道在黄家塘,听他们工作人员说吧,他们的牛肉粉的高汤内加了20多种中药和作料,还有牛骨头,所以熬出来的汤那么鲜,他们的牛肉码也是经过精心卤制而成,用了18种作料,经过4个小时的卤制而成。
评道沙市过早小吃,还有几样不能不说。一是豆腐元子,据说是曾住过沙市青莲巷的诗仙杜甫所发明,并以谐音命名(杜甫元子)。传统的豆腐元子做工精细,每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先选上好的新米做原料,将米磨成细腻的米浆,加入增加粘稠度的辅助原料加热成糊状,再做成一个个圆圆的米元子。豆腐元子吃的是味道,佐料十分讲究,一碗米元子里竟要放虾米、牛肉丁、紫菜等12种佐料,味道想不鲜都不行。单说这虾米就不简单,要选择2厘米长、当年新晒制并且晒得特别干的虾米,才能在发挥特殊鲜味的同时不被泡软。嫩滑的米元子伴着鲜辣汤,入口滑肚,辣得够味,让你食后三日不忘……;
二是伏汁酒小汤圆,伏汁酒实际上就是米酒。不同于武汉米酒,汁清不糊,汤圆是现下的,抓一团糯米澄浆,掰成一小砣一小砣丢进沸腾的滚水中,打入一个蛋花,有的贩家还在酒里加点桂花蜜,格外地醇香扑鼻,绵甜好吃,可解嘴里不适之油味。喝伏汁酒一般应该蘸着油条吃了,不过沙市伏汁酒不仅只青睐油条一种,她包容了油香、油饼,糍粑等这么多的油炸货。
纵观沙市,地方虽小,美食不少。沙市人虽然不太富足,却从不会耽误自己的胃,也不曾虐待自己的生活,被外地人称为豪华棍子。沙市人过早与其说是一份饮食,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身临其间,既是品尝也是欣赏。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一些良好的习惯,据权威调查期成国人不会吃早餐,“早饭马虎,中餐对付,晚上弥补”似乎成了顺应时代潮流的“黄金定律”。但沙市人过早却不含糊,深谙吃早餐就等于吃补药的道理,在享受美味肴点的同时健康自己的身体,何为不乐之?
也许是非常懂得行乐生活的重要性,沙市人的过早习惯也成就了地方的早餐饮食业,使沙市小吃店极为发达,大街小巷无处不在,生意兴隆,食客盈门,无论何时何处,总可见如山海的人群坐于市井,尽情饕餮。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沙市人过早融入了不少外来品,西方饮食也潜默移化走进我们的生活,诸如牛奶、奶茶、面点、汉堡包、麻辣串和各种烧烤都纷纷粉墨登场,占据着沙市过早的一席之地,让一些传统早吃也受到影响和改进,拿糯米包油条来说,也在向汉堡、热狗靠拢,小作台,方寸间,糯米饭、油条段、各种罐头里的海带丝、咸鱼丝、萝卜丝、土豆丝、榨菜丝、牛肉丝、火腿肠……相辅相成,浑然天成,深得寒冬腊月单手骑车上学的年轻学子们热捧。
但是,我还是钟爱沙市传统的,经历岁月不变的经典名吃,过去经常在胜利街口刘家场商店对面和大湾口两处吃凉面,那滑爽弹劲的面丝虽然素食,但浓浓的蒜子水,酸酸甜甜的醋味和那香香的油辣子,吃的叫人欲罢不能。多年过去,不知是传人的手艺差了还是吃面人的口味刁了,我找遍沙市竟再也吃不出那种味道,连同“好公道”热气腾腾的早堂面以及曾飘摇在小巷深处的叫卖声早已成为儿时美好的记忆……
请欣赏《早点江湖——荆州篇》视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