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虾米 >> 虾米生活环境 >> 美丽乡村拨出科我自隐居山林与世无争
文/孟春绒
这几天身体不适,在家闭关休息。斜靠床头,透过阳台上玫瑰花和铜钱草中的间隙,望着窗外的屋顶,青黛色的瓦片成行成列,突降的阵雨把瓦片浇得湿漉漉的,雨滴汇集,顺势倾斜而下,落珠似的跌入脚下的草地,没了踪迹。
头顶着瓦片的房子是老房子,三面都伫立着高大的现代建筑,一面临水。河对岸,是一排青翠的垂柳,在遥相呼应的绿意间,老房子不仅没有窘迫的姿态,反而在闹市中,显示出了难得一见的宁静悠闲。
这突然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随县摄影家协会探访的一个土家山寨,拔出科。
拨出科属灵溪镇虎洛村,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原始土家古村落,年,被定为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精品村。
从县城出发,驱车过连洞进入虎洛村,20余分钟,车在峡谷中的几栋木房子前停住。
沿着小溪往上游行走,进入另一条峡谷。入口并不宽敞,横跨小溪的小石拱桥两侧,长满青苔,绿色中充满诗意。道路两边用石块砌成的石头墙,随道路蜿蜒显得灵动而柔美。
突闻一阵热闹的谈笑声,转个弯,古色古香的木房子一排排站立在小溪边,顿有豁然开朗之感。近30名摄影家坐在一户农家的坪坝里,和村民们聊着拨出科的昨日和愿景。
他们边聊边等,等夕阳西下,好用镜头定格晚霞与山寨温柔缠绵的美;等夜幕降临,好用镜头记录灯火与民居深情相拥的美……
寨子里的长辈告诉大家,整个寨子地形中间宽两头窄,形如船,属船形地。相传如果遇到山洪爆发,这个寨子便可以化作船带着村民们拔出去,所以该村叫“拔出科”。
拨出科是个老寨子,早在明朝时期,由李姓人氏从张家界二家河迁徙于此。定居后,破土开荒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近年的光阴飞逝,这里的人口由原来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的多人,木房屋由原来的一栋变成现在的数十栋。
顺着小溪往上走,一坝良田映入眼帘,田里的秧苗绿油油的,三五个村民从田埂上走过。或卷起裤脚刚从秧田里出来,或背着一捆柴禾沿着田边弯弯曲曲的石阶,走进炊烟袅袅的吊脚楼里。
远处,蓝天上点缀着白云;眼前,群山中簇拥着民居,两者相映成趣。大自然的神奇画笔,在这里画下了最美的田园风光。
也许是触景生情,置身拨出科,感觉被拉回到了童年时光里。于是,和同伴们下到小溪里,捉虾米、翻螃蟹、捧泥鳅,乐不思蜀。
轻轻得拨开水草,成群的虾米藏在里面,说是捉,其实也是捧。双手从虾米的周围入水,在虾米下方慢慢靠拢,猛得抬出水面,至少能捧得五六只。只是,到手中了还不算,要把它们放入瓶中的那一刻,吓米曲身一弹,就又成功逃脱,回归它们的欢乐水世界里去了。
“石头旁边有细沙的,里面就一定有螃蟹,不信你去翻开看咯!”从小住在河边的同伴,对于溪水“作业”有着丰富的经验,欢乐的笑声一直在虾米和螃蟹的周围打转。
对比我们的生活,时常会有伸手就能捧到虾米这样的小确幸降临,也难免会遇到类似于虾米突然跳开、被手中螃蟹夹痛手指等小意外。在拨出科,好像得到和失去都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能会心一笑,让自己心情舒畅就好。
抬头看见太阳斜挂枝头,该出发登上高处架设摄影“装备”了。
一声吆喝,长长的队伍从寨子中间拉了出来,拾阶而上,穿过几户屋檐,爬上寨子正对面的山坡。
回头一看,立即被眼前的建筑群彻底征服。
整个寨子坐落于一处长约米,宽米的峡谷中,小溪流自东往西从寨子的一侧蜿蜒而过。数十栋房子“比肩站立”,屋檐搭着屋檐,一户挨着一户,整整齐齐、亲亲密密。
房屋门窗上都贴着大红的对联,寨子里没有现代建筑,和谐和睦。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能在县城附近,保留着如此完整的原始村寨,令人着实振奋。
夕阳西沉,余辉从西侧的山顶铺过来,形成一道道横向的光柱,照射在寨子上方。太阳被挡在大树后面时,光柱又变成纵向的,照在寨子中央。就像是传说中的仙人,在为这个村寨源源不断的输送仙气。
晚霞起时,整个寨子的色调变得暖暖的。炊烟变成薄雾从屋顶的瓦片中腾起,和绯红的霞交相辉映。山坡上的摄影大师兴奋了,不停按着手中的快门,让每一个瞬间,都变成永恒。
因为没带三脚架,我呆呆得坐在山坡上,凝望着前方,尽情享受着拨出科和大自然联袂演出的这场“盛会”。
听说,这里人杰地灵,曾走出一大批高材生;这里邻里和睦相处,老百姓过得幸福安康。
眼前的村寨让我想起了胡适在写他的母亲时描述的一个场景:遇到家人拉者脸斗气时,母亲总是包容,实在难受了,则会从后门走到邻居家,聊上一会,便好了。
拨出科邻里和睦,应该跟住得近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土家人自古以和为贵,在拨出科,就更不用说了,哪怕是夫妻吵架,也是关起门来轻声念叨几句,免得被邻居们听见了笑话。
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是拨出科给人的第一印象,泰然自若、心旷神怡是拨出科令人挥之不去向往。
坐在山坡上的那一刻,我多么想,长成拨出科里任何一栋房屋的模样,静默守候,不喜不悲。
那一刻,我也无比羡慕这个古老的寨子,温文尔雅的隐居山林,与世无争。
本组图片均由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余光龙摄
[责编:彭彦羽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