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虾米 >> 虾米的种类 >> 2017乐坛盘点大事不大小事不小,
年的乐坛,依然没有划时代的天王、天后出现,在这个去中心化的时代,这已经成了你我必须接受的现实。周杰伦之后,很可能不会再有这种类型大时代级别的偶像。
但年还是有很多事情发生,密度很高,也让人应接不瑕。这个节奏,也是互联网的节奏,而现在的乐坛,其实早已经和互联网彼此融合了。
不管大事还是小事,都有事情发生,有事发生就要记录和盘点,已经全新启航,就趁着新年尚新的时候,再重温一下去年乐坛的余温吧。
风格开始起了变化
台湾唱作歌手黄舒骏,曾经在他的经典作品《改变》中写过:“全台湾都在RB,全美国都在Rap”,而这首歌曲也非常巧妙的记录下当时的音乐风尚。虽然我并不赞同下一句歌词“只有流行没有音乐”,因为流行音乐恰恰是因为它的流行性,才构成真正的流行音乐。
在黄舒骏唱了《改变》没多久,随着陶喆、周杰伦等歌手的出现,华语乐坛也真的开始进入RB时代。但前几年,随着ContemporaryRB在国际上开始式微,周杰伦、陶喆等音乐人,也进入创作瓶颈期,所以在缺少潮流偶像引的同时,ContemporaryRB也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主流。
虽然这两年民谣很火,但即使有赵雷、宋冬野这样的歌手,民谣在商业层面,还不能说是一种主流的音乐形态,直到今年一个节目的举办,有一种音乐风格突然变得主流,也进行了大量的商业开发。
这种风格就是嘻哈,这个节目就是《中国有嘻哈》。因为这个节目,不仅涌现出了像GAI这样之前在主流完全默默无闻的选手,还让担任节目导师的吴亦凡,因为现场专业的点评,以及一些作品的演绎,再加上作品的推出,更成为中国嘻哈的领军人物之一。
从一种在中国市场处于次元生态的音乐形式,一下子成为取代摇滚、ContemporaryRB、民谣的热门曲风,不得不感叹音乐真人秀这种节目的推广,确实远比之前唱片公司推人的模式,能够形成更焦点型的效应。
其实,嘻哈在中国的流行,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几年嘻哈音乐在美国市场的回暖。因为有KendrickLamar等歌手对于嘻哈音乐的重新结构,也使得嘻哈音乐这几年在国际音乐圈,又强势成为主流。而已经开始与国际市场同步的中国音乐市场,自然也同步了这种趋势。这次参加《中国有嘻哈》的选手,实际上并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也是通过几年的积累而涌现的。
除此之外,和吴亦凡算是同期生的鹿晗,也在这一年推出许多作品。也许很多人觉得他是一个走粉丝经济型的偶像歌手,但在这些作品中,因为一些国内外顶尖音乐的人加入,鹿晗的音乐也开始打破华语乐坛的常规,以PB-RB、AlternativeRB结合EDM的表现方式,也让他的作品已经不再像以前的作品那样,有明显的主副歌之分,情绪化、氛围化和制作化的趋势,也让华语流行乐走向了新时代。
而鹿晗的作品离不开EDM,事实上,也是电子音乐蓬勃发展的一年。在国内,除了传统的百威风暴电音节之外,还有丛林音乐节、科罗娜音乐节等电子音乐节火爆举行,国外的Tomorrowland、Ultra等音乐节,也是参加人数众多。
在制作上,不仅像林俊杰、李宇春、周兴哲、詹雯婷这些主流艺人,在他们的新专辑里,都融入大量EDM元素。而鹿晗、张艺兴、吴亦凡的作品,更是完全运用了EDM的制作逻辑。以代表90后音乐人力量的虾米音乐寻光计划,今年人数最多、质量最好的音乐人类型,不是民谣也不是摇滚,而就是电子音乐人,其中的佼佼者与吴莫愁合作的《造作》,其中有大多数作品,用的都是全新的EDM逻辑。
电子、嘻哈和PB-RB,华语乐坛已经进入新的曲风时代。
行业大格局没变化,暗潮还是有涌动
随着前几年音乐APP大战初步形成腾讯音乐集团(包括QQ音乐、酷狗音乐和酷我音乐)、网易云、阿里音乐(虾米音乐)、太合音乐(百度音乐)几大集团阵营,整个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已经形成以版权为支柱、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几大巨头主宰市场的局面,而且因为资本的强势借力和布局初见成效,短时间内也确实很难再有太大的动静了。
而年算是平稳中有风波的一年。为了旗下产品的上市,曾经的盟友——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开始出现了合作裂痕。很多由腾讯音乐集团分销给网易云的版权纷纷下架,这些版权的流失,也导致网易云音乐流失了部分用户。
在年风风光光的阿里音乐,也在这一年悄无声息的被人遗忘了。虽然从而没有官方宣布阿里音乐下线的消息,但有一些细节,却证明了阿里文娱对于在线音乐市场的调整。一个是音乐APP的重心,已经由阿里音乐又回到了虾米音乐,而此前因为阿里音乐成立,被叫停的虾米音乐人寻光计划,也在时隔三年多后重新启动,这些信号都说明阿里音乐这个项目的失败。
太合音乐集团表面上还在高歌猛进,年,他们又陆续收购、合并、合作了亚神音乐和兵马司等厂牌,继续扩充了自己的版权资源库。但在年曾经搞的红红火火的“合音量”,以及它的现金扶植音乐人计划,却悄无声息的暂停了。它的职能也被百度音乐人“收购”,在行业内也不再有强势效应。
很明显,现在的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已经形成以腾讯音乐集团为支点的格局,短期内这个格局都不会变化。很多变化,都会在内部规划调整,或者互相兼并收购间产生。
国际化开始变为事实
走向国际,似乎一直是中国流行音乐的一种心病。就和此前电影与文学一样,“奥斯卡”和“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化人,一直就和这种国际主流大奖给耗上了,不认同就像是工作没有做到位一样。
渐渐的,中国电影早已经走向世界,有了很多世界级的导演和演员,在国际主流电影圈,也有一定的话语权。随着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拿奖,中国文学也终于有了历史性突破,完成了阶段性目标。音乐呢?
年初,在第59届“格莱美”音乐奖上,倒也是出现一个中国音乐人的影子,那就是吴彤因为《歌咏乡愁》这张“丝绸之路合奏团”的专辑获奖而获奖。不过,这个奖项毕竟是“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而非英美音乐体系的音乐人,相对而言在世界音乐领域,获奖比例也是很高。
不过,年,有两个事件,倒可以说明是中国流行音乐,真正进入世界主流。一个是吴亦凡的单曲《Deserve》于10月12日凌晨上线后,于iTunes美国总榜开始了长期霸屏模式,并且在iTunes总榜和Hip-Hop/Rap分类榜上双双排名第一,并且还成为了今年iTunes美国总榜登顶速度第二快的单曲,仅次于第一名的TaylorSwift的《LookWhatYouMakeMeDo》。
这真的可以说是历史性的突破了,虽然吴亦凡唱的是地道的嘻哈音乐,但作为一个华裔歌手,能够在美国iTunes获得如此好的成绩,确实证明这一代的年轻音乐人,骨子里已经有了国际化的血液。
另一个则是张靓颖。早在年,张靓颖就和BigSean这样主流的一线大牌合作,而合作的作品《FightingShadows》,还成为了《终结者:创世纪》的全球官方片尾曲,不再是以前华人歌手演唱的那种华人地区版。
而在年,张靓颖更是登上了维密秀的舞台,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登上这个舞台的亚洲歌手。不说那种代表中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话题,至少张靓颖的亮相,还是得到了世界主流的认可,很多人也由此记住了这个名字。而随着她几首英语单曲的发行,张靓颖的国际专辑发行,也指日可待。
音乐节目很稳定,发展模式各不同
年照样是各大音乐节目,全年霸屏的一年,在很多人已经习以为常这些变化的同时,音乐真人秀节目也出现了一些小的格局变化。
年初的《歌手》和夏天的《中国新歌声》,依然还是代表成名歌手和素人歌手音乐竞赛节目的行业顶端。但这两个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也都走入瓶颈。《歌手》那种煽情模式,加上华丽的改编,让很多人开始觉得审美疲劳。而《中国新歌声》则开始有了生源枯竭的烦恼。
其它像《天籁之战》、《梦想的声音》也都是常规的展开,有小变化,但并没有给音乐节目市场,带来新的冲击。腾讯视频主办的《明日之子》,有一定的新意,但实际上整个结构,还是和以前湖南卫视的天娱系选秀节目,有着某种基因的传承。但《明日之子》倒确实是出了几个偶像的好苗子,其中的毛不易更是即插即用,出名后就写了、唱了大量的广告歌、影视歌。
去年选秀的最大黑马,当然就是《中国有嘻哈》。也正是这个节目的成功,让很多音乐节目的制作方,看到了一台节目的成功,还可以靠视频平台、而不是传统上星卫视的希望。
当然,这个节目后续出现了一些和节目本身无关的事情,也影响了很多音乐类型、节目类型的东西,这个就真的是很难控制的意外了。
不是十佳的优秀唱片推荐
按照以往的年度乐坛盘点,不搞一个年度十佳专辑的版块,简直就像北方人过年没有饺子一样不可思异。
但时代在改变,当专辑这种介质,已经越来越多被单曲的形式取代,一个歌手发行专辑,不仅不再是必要的功课,甚至好多歌手在发了足够一张专辑曲目数的单曲后,还迟迟不见新专辑的动静。
当然,专辑依然还是一个很传统的标准,是考量一个歌手作品完成度和完整性的重要介质,所以也在盘点的最后,来点优秀专辑的推荐吧,它们未必热门,但却足够优秀。
欧美篇:
KendrickLamar《DAMN.》
不说超越之类的词,《DAMN.》或许在概念上不如《ToPimpaButterfly》那么完整,甚至是艺术化、文学化,在音乐上也不那么Funk和FreeJazz,但ConsciousRap作为KendrickLamar的创作支点,却让整张专辑不须要概念,就已经很有故事了。
Sampha《Process》
Sampha的音乐很容易解读,大致的架构就是电音灵魂乐。玩这种框架的音乐人不在少数,但Sampha给人一种清流感的原因,就是他用来驱动这种结构的,并不是依靠节奏的丰富和音色的新颖。以钢琴作为编曲重要的主线条,再加上一些古典和声的运用,也确实让《Process》这张专辑,在迷幻电音的基础上,给人一种具象的唯美感。
TaylorSwift《reputation》
TaylorSwift就是TaylorSwift,即使是从流行乡村到SnythPop,再到这次的EDM化作品,她虽然在变化着风格,却没有丢掉旋律这个支点。当然,旋律写的好,也是TaylorSwift的天赋,这种天赋也是很多人后天学不会的。只是TaylorSwift不仅有天赋,而且更适合如何利用自己的天赋。
Lorde《Melodrama》
对于Lorde来讲,这张专辑从听觉上,就是她自导自演的一出“情景剧”。整张专辑的作品,在创作上就是Lorde个人的线条,起伏错落的走势,甚至有着音乐剧化的效果。而和上一张专辑相比,这一次的Lorde,在很多作品的副歌部分,还使用了舞曲化的旋律。Lorde戏剧化的唱腔,依然还是主导了整张专辑的情绪进程,这也让音乐充满了血肉感
Halsey《HopelessFountainKingdom》
声线,依然还是Halsey最大的利器,那种含沙嗓,不管演唱什么歌曲,都可以拥有非常独特的辨识度。这次在《NowOrNever》和《Stranger》等等单曲里的体验,也非常之好。这种好,就是让别的女歌手来唱,就是唱不出Halsey的味道,即使用Auto-Tune,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FiftyShadesDarker(OriginalMotionPictureSoundtrack)》
专辑既有JohnLegend《OneWomanMan》这样的灵魂乐,也有Toulouse《NoRunningFromMe》这样经过改良的布鲁斯调调,当然最多的还是PB-RB类型的歌曲,那些融入了电子节拍和厚重背景音的新派城市乐。换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说《FiftyShadeDarker》就是一张当代欧美主流流行乐的风向标专辑,堪称是年版的《Now!》。
Thexx《ISeeYou》
不同于前两张专辑的那种湿冷体质,《ISeeYou》由于节奏的明快,音乐上也开始变得明亮了一些。融合,则依然还是这张专辑的特色,歌剧、雷鬼等等元素和节奏的加入,再加上在采样格局上的外延发展,无疑让《ISeeYou》在音乐层次和纵深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LaLaLand》(爱乐之城)
《爱乐之城》其实是一张用爵士思维创造的原声专辑。它在音乐上独特之处,还是以爵士乐及融合的手法,帮助剧本一起讲了一个动听的故事,以及从技术角度来讲的精致与精良。它是一张好的OST专辑,但却并不是一张好的爵士专辑,没了后者的负担,也可以说《爱乐之城》是一张动听的专辑。
Sia《EverydayIsChristmas》
Sia这个不走寻常路的女生,即使是面对圣诞节这种传统的音乐项目,依然保持着她蠢蠢欲动的创造力。所以,《EverydayIsChristmas》就成了这么一张圣诞专辑——别人的圣诞专辑,往往是应一个景儿的传承,而Sia却是回归自己的内心,用音乐“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开心、快乐的圣诞节。
华语部分:
柯泯薰《不能发出声音》
柯泯薰的这张新专辑,当然也可以归为Indie的范畴,不过《不能发出声音》倒是一种不套路的Indie专辑。钻墙声、吵架声和虫鸣声等音效的出现,固然可以解读为一种环境音效,但柯泯薰其实也想通过这种并不算少见的方式,让自己的音乐能够回到更多的生活气息。的确,从听觉的角度来说,《不能发出声音》是一张比较慢热,甚至对有些人来说是一张很沉闷的专辑,但这种放弃传统结构而创作、而发声的专辑,反倒能够提供歌者一个更自由的表现空间。至少从独特性这个角度,《不能发出声音》在今年迄今为止发行的所有国语专辑中,确实算得上是一张反工业、反主流的独立音乐专辑。
杨坤《孤独颂》
布鲁斯、放克、民谣,还包括一些类似舞曲元素的作品,虽然素材很多,但整张专辑却始终有一个八十年代左右的时间坐标,那个人文荟萃时代的情怀。这些情怀,散布在弦乐中、扫弦中,也散布在那些节奏的摇摆,甚至放浪形骸中。那种感觉,更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李宇春《流行》
这是一张电音舞曲型的唱片,如果是在专业的传统唱片店售卖,它显然会被精准地摆放在EDM的分类货架上。而李宇春这一张《流行》里的EDM,却如同她在六年前的《会跳舞的文艺青年》里,将文艺小清新和舞曲这两种“水火不融”的元素融合一样,在大流行的层面,创造着属于她的流行。而这种流行,很有可能会变成未来的Trend。
刘惜君《如我》
仅仅就郭顶为刘惜君创作的专辑同名曲,已经足够证明刘惜君在音乐上的晋级。不再是有形的唱功,那种用情绪来推动音色的处理,已经告别了传统的那种唱功式演绎,更接近于AlternativeRB所需要的那种氛围感。
许含光《暖暖》
《暖暖》是一张很复古的专辑。专辑有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独有气质,迷幻、英式摇滚、民谣,也夹杂了一些时代化的电音。你可以说在这张专辑里,身兼词曲唱编曲制作的许含光,用到了大量多元的表达元素,但他同时又设定了一个上世纪末的时间轴,这样一来,既保证了音乐元素的丰富性,也有着很好的定向性,不会因为元素过多,而给人一种芜杂感。这种定向,也让《暖暖》有了一种自成一格的空间感,整张专辑由此行成了一种音乐的闭环,以《Intro》开始,以《夏天在漫延》结束,让听者能够在一种相对隔绝的空间里,完成一次蓝色又暖暖的旅行。
汪峰《果岭里29号》
这张专辑在音乐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已经合作多年、快成为汪峰音乐一部分的贾轶南,不再出现在制作人一栏里。而完成整张专辑编曲和制作人,则换成了汪峰本人。虽然同样也是科班的学院音乐人,但因为音乐诗人的主导气质,使得他即使在行使编曲的角色时,也更多是从作品本身出发。如果说之前他的作品,更多是歌曲与编曲产生音乐火花,那么《果岭里29》号的编曲,就是歌曲创作的一种延伸,是每首作品与生俱来的一个组成部分。
吴莫愁《造作》
当“造作”的90后吴莫愁,遇上同样“造作”的90后虾米音乐人,音乐也就这么噪起来了。
这张《造作》专辑,所有十首作品,用的都是当下国际化的元素。不科学的讲,如果去掉所有的中文歌词部分,这些作品的音乐环节,无论是在伦敦还是纽约,无论是在巴黎还是斯德哥尔摩,都可以让当地青年可以无差异接受。量身定造,不如自己造。比如《造作》,既激活了吴莫愁更多造作的潜能,又让人听到了90后这个群体如此之多的音乐活力和想象力,你一本正经的不造作,就不可能有这样意外和惊喜的结果。
丁世光《神经志》
丁世光是一个有着音乐时空座标的音乐人。虽然是国际化的格局,但他的音乐不盲目跟风,也不假装前卫。无论是《神探》还是《爱在什么地方都有》,丁世光都非常擅长从90年代的复古旋律与律动中,寻找出这些音乐的精髓,并且从已经流行的可能性中,又发掘出新的可能性。这样一来,他的作品也有了超时空的时代感。
刘思涵《不特别得很特别》
整张专辑以寂寞与核心,作为音乐创作、演绎和呈现的支点,在这个概念专辑,拼命想惊世骇俗的时代,刘思涵的新专辑从主题这方面来讲,并不占任何优势,也可以说是没什么特别。但有时候,世上最难煮的恰恰是最简单的小菜,以及最难写的,也恰恰是类似于“我爱你”这种主题的歌曲。在看似平凡之中挖掘出不平凡,才是最不平凡的。
杨乐《自言自语》
这就是一张自言自语的专辑。以箱琴作为主线,以吟唱作为支点,已经快到退休年龄的杨乐,在半辈子的时候,发行了自己的首张个人专辑。这感觉,像是胡德夫,这声音,也像是LeonardCohen,有时候音乐不仅仅只是旋律和律动,还有声音所能勾起的故事。杨乐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