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一阵没打开虾米了。我翻了翻在虾米的动态,还停留在生日那天:我用虾米最频繁集中在12到16年,那时候还是电脑操作,“网页版”。这辈子该听的老摇滚大部分在虾米听完,甚至不是老摇滚,大部分也都在虾米听。那时候虾米的设计好,交互好,歌单好,推荐好,样样都好,而且是一种能长久留在心里的好。比如很长一段时间我听歌,脑放里的底色都是橘色。比如我隐约还能回忆起那时候“虾币”只能签到和做任务才能攒,除非花钱,但和一般签到积累经验不同,平日听歌攒的虾币能直接下歌;有个叫“虾歌”的功能,自己上传歌曲分享,别人下载了你分享的歌也能攒虾币。这种参与感在如今动辄付费的环境下,是单纯加个vip标识换不来的。那会儿属于互联网粗放时期,版权管理不完善,音源极缺,很多歌不好找,听不到,但往往虾米就有。很多人是直接扒带子扒CD上传到虾米,冷门的、小众的歌能听到,就是这么一步步过来的。我现在还清晰记得第一首让我产生“这只有在虾米能听到”的歌是MikeOldfield的《TubularBells,Pt.1》,时长26分钟。听腰的《忘摇》和《相见恨晚》也是在虾米,每日的推荐还是电台,我忘了。想想6年前的腰还远未出名,我会自欺这不只是算法,还有人味。当然,虾米的推荐和电台至今仍然质量极高。我14年开始写六十年代考据,涉及老摇滚的部分,尤其是摇滚歌手/流派分类、专辑时间线和关联推荐上,虾米帮助很大。甚至时至今日,这部分功能依然没有对手。而虾米样样好,好友尤其好。那几年没什么达人不达人的突出说法,谁听歌多谁做的歌单好,不加标不加星没权重,听者也认你,那时候我一天几个小时泡在里面,基本听完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