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虾米 >> 虾米的种类 >> 有约去南门头,上为农饭店喝早酒的吗
文
难看吴头
近日,应嘉兴文化老人,早酒文化研究会成员的庞艺影老先生邀请,前往南门头老店新开的“为农饭店”,品鉴和感受早酒市井气息,谈天说地聊酒文化。
饭店的场景,让我意外,热闹的简直可以用人声鼎沸,座无虚席来形容。使我感慨颇多,勾起往日时光。
老嘉兴人,特别是南门头的居民,对“为农饭店”记忆犹深。位于嘉兴南门丝行街上,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嘉兴饮服公司属下的一家大众饭店。
据早酒文化研究会成员杨颖立先生介绍,多年前清朝乾隆年间,有本记录嘉兴地方风俗的古藉书《古禾杂识》,其中就有嘉兴人喜喝早酒的记录。而庞艺影先生则依据地方志记载,把早酒文化推至唐宋时期,茶楼酒肆兴起开始。我想,不管早酒风俗出现于何时,只要受百姓喜爱,就有市场与需求,才有生命力。
我对早酒的认识,源于我的父亲。他有好酒习惯,喜欢到可以说稍微有点酒瘾,但绝对不是那种嗜酒如命的人。可能是酒量奇好,或者是对酒的把控能力强,反正我从来没有见过他醉酒的模样。
父亲好酒的程度,就是早晚二次,早酒一般在南门“为农饭店”,一只小炮仗,点碗储如羊肉面、白鸡面等,早餐中过把酒瘾。晚上回到家炒几个下饭菜,咪点革命小酒,那是雷打不动的铁律。
那时受条件限制,过酒菜大多简单又实惠。河里摸点螺丝,充当“罐头肉”,或者臭苋菜梗、臭豆腐等开胃消食,偶尔南湖里用“棺材网”网点虾米,改善伙食。虽然清贫,但其乐无穷,小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早酒出自于基层平民百姓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因为要养家糊口,必须起早摸黑去工作,以前机械化程度不高,全靠男人的精力,且大部分为重体力劳动,用竭尽全力来说不为过。而早上适量喝点早酒,有提神醒脑效果,起到兴奋作用,干活有劲不疲劳。当然厚衣又不便工作,酒后有暖身活血功效,方便快捷做生活。
由于都是社会底层民众,自然早酒对菜的要求并不高,几粒花生米、茴香豆,一小碟水煮毛头子,都是很好的伴酒菜。一张小方桌,一个破柜台放上一杯酒,二、三知已,我一口,你一杯,吹牛侃大山,家长里短,无所不及。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通过口口相传,了解天下大事。
有关喝酒百态,有仗着酒劲,毫言壮语的;也有大碗喝酒,划拳猜枚的;当然也有鲁迅先生所描述的孔乙己那样,被人嘲笑戏谑声的;闷闷不乐,独自小酌的,整个店铺里充满喧嚣吵杂音。尽管在这样的氛围声中,酒客们还是各自各咪着小酒,沉浸于皇帝万万岁,小酒天天醉的快活日子中。有人说早酒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气氛与场合。
大约十年前,我接待过一位北方人大领导。此君海量,一顿2斤高度属于“涮涮水”,饭桌上滔滔不绝的酒段子,常引得轰堂大笑。在酒文化界,绝对属于大师级高手。
那天清晨,为了体察嘉兴民情,我陪他去建国路新塍老钱羊肉面店。想不到吸引他的不是嘉兴特有的红烧羊肉大面,而是店堂里喝酒聊天的场景,让这位走南闯北又阅力无数的老江湖,惊叹不已。感慨南方人会早酒,且功底深,从此他的酒桌文化上多了嘉兴的早酒故事情节。
都说现代人爱总结,会包装。不知从何时开始,早茶、泡澡和喝酒的习惯,被人冠以文化的帽子,标以茶文化、澡文化和酒文化,似乎休闲娱乐提升了档次,仿佛成了国粹精华,人文遗产,这是题外话了。
还是想去喝早酒凑热闹了。有约去南门头,上“为农饭店”喝早酒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