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虾米 >> 虾米的形状 >> 儋州的美食超乎你的想象
每天陪你酒话连篇的
大罗言酒
全文字数:字
阅读时间:3分钟
海南岛的西北部的儋(dāndàn)州,古称“儋耳郡”,公元前年(西汉.元封元年)置郡。公元前82年(西汉.始元五年)并入珠崖郡,后改郡为县,公元年复置儋耳郡。公元年(唐.武德五年)始称儋州,后又称昌化军,南宁军。明洪武二年(公元年)复称儋州。
儋州调声是仅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地并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民间歌曲,儋州自古就有“歌海”的美誉。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居儋期间曾以“夷声彻夜不息”之句赞誉此地歌风之盛。
儋州饮食,不但继承了海南菜讲究鲜美、清淡、嫩滑等特点,还充分利用当地的新鲜特产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饮食风格。儋州人喜食狗肉,那大狗肉是儋州的名菜,虽然狗肉上不了席,但却是不容错过的美味。此外,儋州的长坡米烂、洛基粽子等也是值得一品的小吃。
海南煎堆
海南风味小吃很多,较为独特的要算煎堆了,海口又称珍袋(均为海南方言音译),一种油炸米制品。色泽金黄,外形浑圆中空,口感芳香酥脆体积膨大滚圆,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软粘连,馅又香甜可口。食用时,须用剪刀剪成小块或用手掰破分片。
北岸脆皮鸡
食材是产于儋州北岸地区火山岩地带、农人散养的儋州鸡,主要吃稻谷、青草、杂虫生长,肉质好。脆皮鸡制作方法为:用十多种香料腌制12小时后,用蜂蜜、米醋上皮水凉干后,烧油炸到熟皮脆,色泽红亮就可食用。薄薄的酥脆的外皮,火候恰到好处,鲜嫩入味骨香,让人看着就有食欲。
碱水馍
也叫灰水馍,但儋州人更喜欢叫它压馍。碱水馍由用料材质而得名。馍的颜色依碱水的颜色而定,有深黄或深橙,淡黄。馍体柔韧十足,吃时将馍切成自己想要的大小。切好块后,浇上剔透的糖汁,即可食。
儋州白馍
白馍,制作时用新鲜糯米磨制成浆,以虾米、鱿鱼、五花肉搅拌,然后在蒸盘里先浇薄薄一层,蒸熟后再浇一层,一层层叠加蒸制而成。要先后分成十多二十层蒸熟直至满盘。最后在馍面上涂上蒜头油,洒上葱花,虾米,吃时再配以醋酸、辣椒、酱油为佐料。蒸熟的白馍看上去洁白嫩滑,吃起来香甜可口。
红树林果海白汤
红树林果也叫榄钱,是一种风味独特的无公害的海产品,其味甘、微苦、性凉,具有清热、利尿、凉血败火的功效,与贝类(比如说车螺)一起炖汤,也是儋州的一道名菜。
东坡绵蹄
“居士东坡口味奇,儋州三载喜绵蹄。肥猪大腿绵绵肉,文火炖煮东坡绵蹄味四飞。”这是至今在儋州流传的一首诗。相传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谪居儋州期间,啃猪肉感觉困难,就把猪腿肉煮熟后泡水至软再加配料,文火慢炖,味香,口感绵软而无油腻感,相当可口。俗称“东坡绵蹄”(也称东坡圆蹄)。后来,东坡绵蹄成为了当地一道名菜。
历史上,海南岛饮酒之风兴盛,宋代时处处都有酒家。苏轼在《儋耳夜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屠酤纷然。”但随着时间的流失,有些酒慢慢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比如以下这两种:
五加皮
《儋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五月端午日,饷角黍,诸粽相馈,男女系香袋,儿女彩索缠臂,涂雄黄,饮菖蒲酒,柳艾悬门。”端午节时所饮的菖蒲酒,不知是否就是一种黄酒。在儋州的南丰镇有位老人,自酿五加皮酒,每天喝半斤左右,现在已经活到岁。
椰子酒
椰子酒也是年数久远的“老酒”,经今人整理发掘,其酿法大致有两种:一是椰子树生长佛焰花苞时,割断花梗,取其椰浆,集中到瓶中,汁液自酿为低度椰子酒;另一种是取成熟椰果,将椰子水和椰肉共捣取浆,浆液自动发酵成酒。苏东坡在儋州时有诗《椰子冠》,诗句“天教日饮欲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自洒着疏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就是赞美椰子酒是天然之酒,无须仪狄(传说中中国古代酿酒始祖之一)教授酿法,酒成后椰壳还可制帽。其子苏过居儋期间也有“椰酒醍醐白”的诗句,这说明当时椰子酒至少在儋州比较盛行。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