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虾米 >> 虾米生活环境 >> 辣评丨你用后备箱带走了农产品,又留下些什
每个城市游子,都有一个乡土胃。国庆节后,浙江一网友的后备箱火了,他在网上晒出国庆假期返程时爸妈给准备的蔬菜瓜果,全部来自爸妈开辟的小菜园,自耕自种,土色土香:浑圆的冬瓜,和虾米做汤为宜;火红的小辣椒,剁椒鱼头的最佳调料;带泥的红薯,可蒸可煮可拔丝……隔着屏幕都能想象到这些农产品在饭锅上散发出的诱人香气,怎能不羡煞旁人,勾起大家的共同回忆。
这样一波集体情绪并不陌生,每逢佳节后分别,这些农产品就成了乡愁本身,一头栓着父母的爱,一头拴着子女的胃。父母塞满的其实不是车子的后备箱,而是与娃离别后空荡的心。共鸣如此巨大,正在于城市里的农民的子女远比你想象的要多,何以解忧?唯有父母亲手剁的红辣椒。
城镇化对乡土社会的冲击,造就大批城市游子和留守老人。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里,传统的乡土社会,土地和家庭是构成乡土中国的两大核心内容:前者充当基本的生产要素;后者作为基本的社会单元而存在,乡土中国的其他乡土性特征本质上都可看成是围绕土地、家庭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而衍生的。当我们选择离开土地的时候,家庭成了标记我们乡土特征的唯一印记。
父母租了半亩地,耕作半年换来的南瓜,化作城市万家灯火其中一种餐桌上的一道菜,我们跟土地又重新链接了,又成了牛皮塘、大王坝或者葛家村那个普通农村家庭一员。这种时候,升职加薪,职场纷争,子女升学等等城市生存带来的鸡飞狗跳,可以暂时退居其次了。无力的凡人,通过爱获得了标注,成了特别的存在,吃着幼时熟悉的味道,一种笃定的尊严感升腾起来,砖头就又能精神抖擞再来面对烂摊子。
这里面也有一个永恒的悖论:城镇化进程里,家乡就是用来出走的。如果不曾走出乡村,也就无法体会满满一后备箱农产品带来的触动。只是当你歌颂后备箱农产品的时候,将赴的城市似乎成了对立面。那并不是真相,你在城市收获事业、家庭乃至生活本身,城镇化改变的不仅是生活的地点,是参与社会分工合作的全部行为,是整个文明前进的方式。只不过,中国的公共空间里日渐弥漫的对农村生活的眷恋,对乡村传统土地和家庭的留恋,印证着我们追赶现代性的焦虑正逐渐淡化,对待现代性的态度不知觉间进入新的阶段。
与后备箱满足而归的喜悦不同,节前另有一则新闻,讲的是山西吕梁一对老两口儿,为2儿4女亲手磨了六瓶子辣椒酱,但是老人一连打了几个电话,孩子们都表示放假回不来了,老人边抹泪边说:“哪怕回来一个呢。”
在个体层面,奔赴城市所代表的现代生活场景之前,在传统乡村社会关系里缱绻几日,朋友圈来一则回乡偶记,或有感于“有一种爱叫妈妈怕你饿”,挥挥衣袖带走半个菜园子,其实算不得了不起的本事。乡村不仅是应对城市生活的“充电桩”,情绪的“垃圾桶”,回馈土地和家庭,也是一种对应的责任。至少,克服困难,挈妇将雏,用适时的团聚回应老人的情感需求。面对农村老父母,切莫永远沉浸在自我为中心的满足感里,面对乡村,心中所存的,任我索取的良好感觉之外,多些温情以及竭尽所能的实际回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