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米

下饭绝配,中国这些名酱你吃过几种

发布时间:2023/1/30 18:55:46   

酱,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发明,它既是一种食物,也是一个饮食文化的符号,成汤作醢(hǎi肉酱)到今天应该有几千年历史,国人对酱的依赖已经成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在我国酱的江湖里,各地的酱又各有个性,南方沿海鲜得可人,西南辣得透彻、北方咸甜饱满……要是没有了酱,中国的美食版图,恐怕要消失一半。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各种“酱”的不同之处,看看您吃过几种。

#

东北大酱,东北菜的灵魂

东北盛产优质黄豆,在农村地区,几乎家家都会酿“黄豆酱”,这种酱又被称为“大酱”。每次捣酱的时候,新鲜的大酱从缸底翻滚上来,香到让人垂涎欲滴。

在东北一切皆可“酱”。大酱,可以充当下饭菜,或者用应季蔬菜直接蘸酱吃,也就是东北的名菜蘸酱菜。如果不愿吃生酱,还可以搭配大葱、花椒等,做成鸡蛋酱、肉炸酱或者辣椒酱等,变成各种口味的下饭菜。

东北的各种炖菜里,也少不了大酱,像酱炖茄子、酱炖泥鳅或者酱豆角等,对于当地人来说,这些吃法没有“东北大酱”,就等于没有灵魂。

#

西瓜酱,每一口都轻盈回甜

同样是用黄豆发酵制作,河南人和山东人会选择在夏天做一缸西瓜酱。把早就煮熟霉过的菌丝、晾成半干发硬的黄豆和着西瓜块一同入缸搅拌。西瓜汁要漫过豆子一寸高,才能让粒粒豆子都能粘上果香。加入盐、生姜丝、八角、桂皮和花椒,再用整瓶的香油和高粱白酒封坛,最后坛子口上系上一层浆过的白纱布。

在历经时间和阳光的化学反应下,西瓜的糖分催促黄豆酱早熟,让酱多了红润色泽。一坛西瓜酱往往可以从夏季吃到冬季,刚出锅的热馒头,蘸上香喷喷的西瓜酱,酱被热气蒸出更醇厚的香味来,每一口都有轻盈的回甜。

#

麻酱,北京人的命根儿

老北京夏天最爱的麻酱面,面条筋道、黄瓜清爽,淋入醇厚的芝麻酱,感觉这芝麻酱才是主角。难怪老舍先生说“北京人的夏天离不开芝麻酱”。

其实何止夏天,北京人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这麻酱:北京涮肉,麻酱是标配;吃爆肚,必须要蘸麻酱小料儿;吃面茶(用糜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的糊)也要淋上一层厚厚的芝麻酱后才算满足,就连烙个烧饼,每一层都是麻酱味儿。

#

郫县豆瓣酱,川菜之魂

说到豆瓣酱,大家肯定也想到了郫县豆瓣酱。这种酱的地域性较强,流行于川、渝、皖地区,其中川菜更是离不开“豆瓣酱”。

有句话叫“吃在四川,味在郫县”,毫不夸张地说郫县豆瓣如“川菜之魂”般的存在,口感麻辣鲜香,色泽红亮诱人,回味之中还带有一丝香甜,在很多经典川菜中,像麻婆豆腐、水煮肉片等都少不了它。

#

虾酱,深海里的超级鲜

在南方,虾酱的历史源远流长,而虾酱的主要原料是虾膏。虾膏其实是以小虾加入盐,发酵磨成黏稠状后,在阳光下暴晒,把水分蒸发而成的。而虾酱的制作,则须先将虾膏以干锅煨香,再佐以其它配料,如葱头、蒜头、鱼露等煮成酱。

虾膏本身会呈紫红色,气味浓烈,而因为有了二次加工及调味,虾酱的颜色则呈现深黯咖啡色。

虾酱的食用方法也很多,既可用作各种烹饪和火锅调味料,又可用于做出许多独特的美味小菜。

#

沙茶酱,特别费牛肉

说到沙茶酱,一定离不开潮汕人。沙茶酱,几乎称霸了潮州人的酱料界。

沙茶酱是从沙嗲衍生而来的。早些年间,闽粤台一带的人下南洋,饮食习惯中加入了许多南洋料理的元素,沙嗲是其中之一,后来人们将沙嗲的配方带回国,流入福建、潮汕等地。

沙茶酱用虾米、鱼干、芝麻、花生、蒜姜和辣椒加上白糖等,共同生出了沙茶酱馥郁的味道。在潮汕和闽南当地可谓是一切皆可“沙茶化”,吃牛肉火锅、碱水面等都要加入沙茶酱,美食才算完美。

#

黄灯笼辣椒酱,辣到原地飞起

在海南饭馆吃饭,基本每个桌子上都会有一小瓶黄色的辣椒酱,这就是产自海南文昌和陵水一带鼎鼎大名的海南黄灯笼辣椒酱。

这种辣椒酱就是用黄帝椒制作而成,这种辣椒椒色金黄,状似灯笼,又得名为黄灯笼。用这种黄灯笼制作辣椒酱,则一般要先腌制再调配,最后蒸煮制成。

#

蟛蜞酱,让人泪流满面的家乡味

在美食纪录片《螃蟹的征途》中提到有一种蟛蜞,形似小螃蟹,只有指甲盖大小,栖息在福州内河的河边泥土中。

通常蟛蜞成熟的秋冬季,也正是农闲的时候,人们会在河边捕捉蟛蜞,然后用它加上黄红糟、味精等磨成蟛蜞酱,咸鲜中还有一丝甜,极富有福建风味。

蟛蜞酱,福州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吃一口蟛蜞酱,就会想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1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