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米

家常饭是最朴实的人间烟火作者刘洁

发布时间:2023/4/20 14:43:48   
北京荨麻疹医院咨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86.html

云阳河西菜市场在我家附近,它坐落于热闹喧嚣的政府中心地带,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摊贩聚集,是云阳镇子规模比较大的菜市场,无数种味道夹陈在一起的地方。但是人们却每日都沉浸在其中,因为这里才是生活的味道。

在菜市场,会看到不同年龄的人,他们脸上带着对生活的投入神情,大家聚集到这里,冲着一个共同而简单的生活目的:为下一顿饭采购食材,不在乎拥挤噪杂,只在乎要买哪几样菜,要做出怎么的饭菜。

一座城镇最吸引我的,除了历史名胜和新兴的商业中心,再有就是菜市场。如果说城镇有生命,那菜场必定是她的胃。一个城镇的味道最浓重的地方当属菜市场,这是生活的浓缩,琐碎的故事在这里发生,这里可以感受城市的人生百味和城市的品味。逛一圈菜市场,无论是鱼虾螃蟹,还是便宜的两把青菜,各自回到自己家中的厨房,用最踏实的烟火味,烹绘生活的色彩。

日升日落风起尘飞,送走了一季又一季。不经意间,流失了追忆的年华。在这岁月流年里,遇到的人,做过的事,吃过的美味,好多都淡出了记忆。唯独让我不能忘怀的,是家里的饭菜香。仔细想想,最温暖的是家,最香的还是家常饭,最好吃的是妈妈做的饭。

那时,最靓丽的风景是屋顶烟囱口飘出的炊烟。炊烟升起处,饭菜飘香时。炊烟,是那个年代母亲召唤饥饿的儿子回家的旗帜。炊烟里,掺杂着柴禾的气息,氤氲着灶火的温度,浸润着瓜果的甜味,飘散着饭菜的浓香。一台土灶,架起一口大锅。灶膛里,柴禾燃烧,毕毕剥剥作响,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灶台上,蒸汽缭绕,香味四溢;

我小时候没有彩电、空调、冰箱……更无电脑、智能手机。穿的是母亲做的粗布衣服。我最经常吃的是“包谷糁煮红薯”。玉米连皮磨成粗粗的粉子,我们云阳这边叫“玉米糁”,红薯最好是那种白心的,又甜又面,吃起来沙沙的。下锅小火熬上半个小时,成一碗黏糊糊、金灿灿的粥,下饭的菜是凉调白萝卜丝抑或一些自家人做的咸菜,要是配上一盘醋溜白菜,那叫个香啊。在冬天里端一碗热气腾腾的包谷糁丢红薯到外面吃,那时小伙伴们每天早上吃的饭也是这种饭,大冬天里包谷糁丢红薯冒着烟儿,吃一口红薯,喝一口包谷糁,即便没有菜亦能狼吞虎咽。一碗是不行的,得两三大碗才能吃得肚饱胃欢。此饭一吃饱,冬天里就不会觉得冷了。那时种红心红薯的人家不多,种白心红薯的人家很多,红心红薯吃着味儿更好、更甜,所以但凡谁的包谷糁里丢的是红心红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妻与我都爱吃包谷糁丢红薯,所以我们也会做这样的饭来调剂生活。现在每吃一次就勾起我对儿时的回忆一次。但我确乎是没有把包谷糁丢红薯当作苦日子饭的标志的。毕竟我一直爱着它,也会永远喜欢它。

过去的农村,鸡蛋是稀罕物,自家人是舍不得吃的,要用它换成钱,或者换成柴米油盐。来亲戚贵客了,大方一点儿的,会给你冲碗鸡蛋茶,或给你做碗荷包蛋;如果留下吃饭,家人会炒个鸡蛋,捣点蒜汁,擀一个的白面条,做成端上来。

无论是鸡蛋茶、荷包蛋还是鸡蛋蒜面条,在乡下,那可是待客的最高礼遇了。鸡蛋茶不仅是乡下待客的最高礼仪,也是很富有营养的上佳饮品。

碗里面的鸡蛋茶呈云彩状,在清澈的热水里悬浮着,那雪白的蛋清丝晶莹透明,橙黄的蛋黄丝鲜亮柔厚,汤底还藏着厚厚的一层白砂糖。那鸡蛋茶的味道,对我来说就是人间美味:它有着鲜鸡蛋的清香,白砂糖的甘甜,喝了它后,通体舒泰,浑身暖和,全身从上到下轻松自在。

煮鸡蛋荷包茶最重要的是把握火候,不能大,也不能小,煮好的荷包蛋整个儿就是一件件艺术品,蛋白中间包裹着似露非露的蛋黄,黄中泛橘红色,犹如和田子料金镶玉一般晶莹剔透。荷包蛋原汁原味盛入一只碗内,碗底放两调羹红沙糖,热气腾腾端上来接过茶碗使筷子搅几下沉在碗底的红沙糖,夹起荷包蛋咬一小口,嫩蛋黄带糖芯儿,软香甜蜜蜜,惹人胃口大开。现在清晨起床,煮几个荷包蛋佐餐,已属家常便饭。

在云阳,面食自然是最普遍的食材,它在家家户户的主妇手上都成了绝活。无论是烩面、捞面、汤面、手擀面,一进厨房,立马有了鲜活的生命:面弹爽口,分分钟能勾走人的魂。小时候,每次饭前母亲问吃什么,我就会坚定地回答:肉丝面条!于是,母亲就取出面盆,倒一满瓢面粉进去,掺了水开始和面。揉搓一阵子面就和好了,然后放进面条机,一圈一圈地摇,碎面团就轧成了规整的面片,接着又变成了劲道的面条。热锅热油,把切好的肉丝倒进去,嘶嘶啦啦地一股油烟就升腾起来,香味随即弥漫了整个厨房,青青的菜叶漂在油晃晃的汤里,焦黄的肉丝三三两两地间杂在细长粘滑的面条中,香喷喷的味道飘散出来,勾得我的馋虫蠢蠢欲动。

然后端起面条慢慢地放到桌上红的红,白的白,青的青,这碗面就生动起来了,仿佛一幅层次分明的风景画。一股香气袅袅飘入鼻孔,温润而又浓烈。面是自家麦子磨的面,微微发黄,肥瘦相间的肉丝和青花色彩斑斓,令人赏心悦目。汤上面还飘着大大的油花,甚至在碗边还连成片,在阳光下能折射点霓的色彩,却也像霓一样的虚幻。

肉丝面真香啊!我先小小地啜一口汤,滚烫滚烫的直奔喉咙;又挑起一根面,来不及吸就进了肚,滑滑的,感觉真好;这次要慢慢地品味了,我夹起一根肉丝送进嘴里,在牙齿的挤压下,油顺着齿缝渗下来,香味在舌尖上一点点地释放,舒服极了。在我少年的记忆中,这便是最好的美味了。

一碗捞面条,让我的童年吃出母爱,伴随着飘香的捞面条,从童年一路走来,我总是念念不忘,土生土长的我,呼吸着乡村泥土的气息,沐浴着乡村淳朴的民风,养成吃捞面条的习惯,这或许是一种乡土情结。乡村人都说,捞面条实在、营养多,最能补充体力,这也是大家爱吃的原因吧!我也说不清楚,是什么理由让我一个农村孩子喜欢上吃捞面条,特别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一碗捞面条下肚,顿觉精神倍增。

说起这吃捞面条,当数母亲亲手擀的好吃、筋道、有嚼头。看看日近中午,母亲就开始和面,面团擀成薄薄的一张面饼,然后再把面饼折叠整齐,从一头下刀,一口气切下去,手一提,细长均匀的面条就算擀成了。捞面之所以这么好吃,有几个关键点:一是要配蒜汁儿,还必须加上一小把荆芥,还有芝麻香油,浇上肉条炒菜,番茄鸡蛋或者凉拌黄瓜的随意配都行。捞面条出锅后,放在冷水盆里浸泡一下,再捞出,先浇臊子后放上蒜泥,一碗美味的捞面条就算做成啦,那捞面条更叫绝,保管你垂涎欲滴,吃过后还会天天想着它。面条好吃,不要忘记喝面汤。在农村老家,老年人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原汤化原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知道了其中的缘由。“化”即“消化”的意思,捞面条比较干,不容易消化,喝过面汤后有利于肠胃蠕动,可以帮助消化,还有补充营养的作用,这些道理都是乡村人在实践中得出的。

今天,我们还经常吃捞面条,大都是机器压制的面条,吃起来却找不到当年那种筋道的感觉。或许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或许是人们的食欲减弱了,即便是配上美味的臊子,也只能是填饱肚子而已。

菜市场上总会见到一团一团黑秋秋的芝麻叶,买回去当菜吃或者下面条都是很美味的,但有多少人见过芝麻叶最初的模样?它是如何成为盘中餐的?而它又承载了多少乡愁?主妇把蒸馍的大铁锅添上半锅水,把芝麻叶一圈圈一层层整整齐齐按在锅里,叶子高出锅沿尺许。拉动风箱大火烧,热气蒸腾,芝麻叶一点点塌下去,陷下去,直到全部跌入滚水里。煮熟了,捞出控净水,找一块儿瓷实平坦的土地,把芝麻叶摊开了暴晒。晒晒翻翻,待半干时把芝麻叶聚拢来,用双掌虚按着反复在土里揉搓。经过两三次揉搓,芝麻叶变成了被尘土包裹的芝麻条。继续暴晒、翻动,待芝麻条干透,蜷曲像一只只拱背的、一碰就碎的大虾时,就可以收起来了。讲究的人家,会在柳条筐里用干荷叶或者苘麻的叶子作衬,把芝麻叶装进去,挂在椽下,下面条吃,能吃到来年春天。捞出一小把芝麻叶反复淘洗干净,找出一片油炸豆腐切丁,一片红萝卜切丁,几根翠绿小韭菜切段。少许水烧开,倒入小米粥。水开时下入芝麻叶、豆腐丁、胡萝卜丁,再开时下入龙须面,大火烧开,小火慢煮。待面条熟了放入韭菜,淋少许香油,洒几粒鸡精。用勺子轻轻搅动,香油的香味儿飘了出来,芝麻叶的香味儿也飘了出来。喝一口汤,吃两根面条,嚼一片芝麻叶,休眠太久的味蕾瞬时被唤醒。舌尖上跳动的,全是故乡阡陌流水、薄暮星辰的味道。这个芝麻叶面条儿,几十年后重吃居然还是深得我心,吃起来依旧有着往昔岁月的醇香。嗬!上天真是慈悲,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居然恩赐了这样一种宝物给那些生命里极度缺乏营养的人们。

饸饹面,那是赫赫有名的一道外来美食。看着眼馋,闻着香醇,吃着舒心。如果哪一天想解馋,换一换饮食口味,中午或者晚上就会找一家饭店品饱餐一顿那久违的眷恋。

粗细均停的饸饹直接下到沸水翻滚的大锅里。银线一样的饸饹在锅里四散开来。面锅沸腾时点两次凉水,大铁笊篱一下就将整锅饸饹干净无遗打捞瓷盘子里。抹了黄色菜籽油的面,润泽饱满,面案边的厨师抓起一撮,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饸饹随着厨师的手指,在空中扬起一道美妙的弧线后,恰如其分的落入碗中。面案旁边,早已备好满满一锅冒着热气的羊肉汤。肉片裹挟着辣椒在热汤中翻滚,细碎的绿色葱花飘上来,红油点点滴滴,薄薄的西红柿片点缀其间,香气扑鼻。主厨师傅用长柄的汤勺在锅里轻轻搅拌几下,给乘好饸饹的碗里依次浇上热汤,一盘子浇汤饸饹就可以上桌了。红的肉丁白的饸饹,油绿的菠菜叶黄蛋花,面香肉香辣香扑面而来。还未入口,已让人垂涎三尺。吸一口,更是带劲。饸饹如金色波涛,一浪接着一浪涌进喉咙,浪花里裹挟着羊肉汤的鲜香。辣椒和葱花在舌尖撒欢,让食者沉浸在面食的醇香里不能自拔。

年年一开了春,屋前屋后的树啊、花啊、草啊……万物都复苏了,嫩芽从树尖上争抢着探出头,在柔风里恣意的生长。这时节的乡下人终于可以脱了厚重的棉袄,奔出蛰伏一冬的屋子,从各种树木枝头的嫩芽里寻起美味来。椿树头,就是人们争相寻觅的一种宝贝。采回家,做成一盘香椿炒鸡蛋,叫人多浪费几碗饭!

母亲先是把一束香椿芽放在清水里细致的洗干净,然后捞起来抖几下抖去水分,接着放在砧板上用菜刀均匀的切碎。紧接着拿出几个鸡蛋打碎了放在在盆子里搅拌均匀,再把切好的香椿芽放进去上下搅拌一番,以便让鸡蛋汁均匀的粘在香椿芽上。等锅里的猪油烧热到开始冒出青烟的时候,就及时把搅均匀了的鸡蛋汁香椿芽末倒进锅里,瞬间锅里刺啦一声,一股夹着清香的雾气蘑菇云似的迅速冒出来;接着添入些许咸盐用锅铲迅速的翻炒几下,当时我就觉得一股浓浓的清香沁入肺腑,顿时垂涎欲滴,当炒熟后变成金黄色的香椿芽炒鸡蛋端上桌子时,我迫不及待的伸出筷子夹了一块送进嘴里,浓浓的清香里似乎满是春天温润清香的滋味,松软可口而又不油腻,清香满口而又飘逸悠远,让人回味无穷。

三月,故乡的田野里五颜六色,荠菜花闪动着惊奇与差涩的目光,怯生生地三步一却,象深闺里的少女,藏在溪头荠芽的露珠里,却在不经意把足迹落在了田间山野。

荠菜,颜色很深,翠绿色,乃至灰紫色,一年四季都会生长,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折服,只是在阳春三月,荠菜才会开出白色和黄色的小花。荠菜可炒食、凉拌、作菜馅、菜羹,食用方法多样,风味独特。

妻把每棵菜根部细小的黄叶一一剪掉,择好菜就清洗,然后投入烧开的热水里,焯了一下,又捞到笊篱里漏着水。这才去忙活着炒鸡蛋,和面,切肉,洗韭菜。一切准备的差不多了,开始切荠菜,直到荠菜变成了碎末才放入菜盆。又将切好的韭菜放入其中,菜盆里红的肉,黄的鸡蛋,绿的当然是韭菜、荠菜,白的是葱末。放入盐、鸡精、香油、酱油。等馅料调好了后,便迫不及待地包起心心念念的荠菜馅饺子。忙活了半天,终于可以坐下来吃饭了。将一个饺子塞进嘴里,随着牙咬舌拌,一股熟悉的味道滑入咽喉,唇齿间的荠菜香久久不散。最关键的还是那面皮里裹不住的绿,成功地勾起食者的味蕾,让人迫不及待地频频下筷子,吃它个沟满壕平。一盘子水饺下了肚,胃一下撑起来,打了个饱嗝,舒服极了。这几年,人们似乎更加热衷食用这道乡间野菜了,因为它不仅有营养,而且天然无公害,关键是唇齿留香,令人难忘。

一到过年,就使人想到吃饺子。年三十下午开始剁饺陷,饺子馅是萝卜摻五花肉,萝卜切成丝,肉切成丁,放在一起剁,直到馅黏了为宜。一个村庄,上百户人家,一起剁饺陷,声音此起彼伏,宛如一道诱人的交响乐。

晚上,把饺子包好,排成行放在簸箕里或者馍盘里,咋看去,像一片片鱼鳞。年初一早上开始下饺子,柴火锅上,冒着腾腾热气,犹如一个热水泉。母亲瞅着锅里的水,铁锅的底部开有气泡了,慢慢地,水沸了,冒出股股大花,像是鱼在水里攒动。母亲先把每个饺子活动一下,然后端起簸箕,斜着身子开始往锅里下饺子。饺子到了沸水里,起先沉到锅底,几秒钟后,母亲用勺子贴着锅底慢慢地铲着,以防饺子黏在锅上。打了三遍水后,饺子漂上来了,胖胖的,白白的,表明已经熟了。我们便一人一碗地盛了,或蹲或站,端到各处去吃。我一个一个,慢慢地细嚼,一股油油的香味儿,顺着我的唇齿,滑进了我的肠胃,香气激活了我全身的细胞,我的味觉一下子被点燃……

一大碗水饺,连汤带水,点滴不剩,当汗水浸透我的前胸后背,热气从我的头顶上袅袅升起的时候,我坐在那里静静地回味,感觉水饺已经化作了我身体里的力量和激情,然后我才摇晃而去。那香味儿,曾经香透了我的多少个梦境!给我的心绪里洒进了慰藉,还有幸福。

现在吃饺子更省事,到超市买现成的,而且品种繁多,三鲜馅的,羊肉馅的、牛肉馅的,韭菜馅的、蒜黄馅的、虾陷的等等,应有尽有。饺子馆也多了起来,就是我越来越觉得饺子味淡了,气氛疏了,而且越来越没了兴趣。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日夜奔走,数日水米未进。一日深夜行至云阳附近,见到一户人家。便想讨些饭食,可主人贫穷,只有几把干面条,一些已经放酸的绿豆磨的浆水。刘秀饥饿难耐也顾不了许多,主人就用酸浆,把面条、菜叶、杂豆下入锅内烧熟。刘秀狼吞虎咽,竟然觉得奇香无比,吃得那叫津津有味。日后刘秀当了皇帝,虽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却依然对当年落难中的浆面条念念不忘,于是这种浆面条就作为一种御宴中的一道美食流传了下来。

小时候,家家户户的田间地头种有绿豆、豇豆和蚕豆之类的杂粮,再储备些芝麻叶、萝卜缨子之类的干菜,河沟旁遍地是野薄荷,就是这些简单的东西,在母亲的手里却成了做浆面条的好原料,我们一家人吃上了瘾了。能吃到心仪已久的浆面条了,那时的心情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的小女孩儿在圣诞夜里眼前浮现的烤鸭。

在我的印象里,做浆面条先把豆子和干菜提前浸泡,待豆子膨胀后就可以打浆了。面条一定要是手擀的,刀工要细,吃起来才会浓香、爽口。面熟了,香气扑面而来,再放入盐、葱、姜、花生、芝麻、黄豆、芹菜等调料,把青辣椒剁碎,搁点盐,浇上芝麻油,搅匀,用来下饭,味道好极了。呼哧呼哧……我全然不顾额头上沁出的汗珠,吃得那叫津津有味。

浆面条有一个特点,放凉后重新加热食用更有味道。因此民间有浆饭热三遍,拿肉也不换、浆饭热三遍,金子也不换、浆饭热三遍,给个县官也不干等多种说法据传这浆面条起源于南阳县,历史悠久。后来,几经改良,做法也很考究,现如今已成了河南名小吃,较为有名。就在我居住的镇子里,大街上也有铺子和推车的吆喝浆面条的,兴许是时过境迁,缺少了一种情愫吧,我却怎么也吃不出小时候的那种味道来。

我最爱的就是蒸卤面。蒸卤面,蒸卤面,先蒸再卤再蒸,大概是所有面食中最烦琐的一种面了。面条要用细面,手擀面鱼儿太宽。母亲蒸面,干脆有序。铁锅加水,取蒸屉棚上,搭白色圆形蒸布,抖散新压的面条,洒少量食用油拌匀,防治粘贴,上锅大火蒸二十分钟。再另起一锅,下重油,五花肉切片,黄豆芽切段,待肉片炒变色,放豆芽,翻炒,多多添水,水大概能淹没全部食材,加老抽,上色。二十分钟后,面条七八成熟,揭锅,掂蒸布一脚,面条全部放入炒菜锅里,搅拌均匀,让每根面条都沾上菜汁。待菜汁、菜肉与面条均匀混合后,重新放回蒸锅,小火蒸十到十五分钟,起锅,一股热腾腾的肉香、面香、酱香、油香扑面而来,面身金黄有弹性,黄豆芽明黄,五花肉颤巍巍。入口之时,面条香润弹牙,豆芽香鲜耐嚼,五花肉肥而不腻。取瓷白大腕,真要吃个小肚滚圆才够!面虽好吃,却会口渴,母亲会在电饭煲里再烧一锅鸡蛋稀饭:一把白面碗里打成糊状,水开倒入面糊,生鸡蛋的一头磕出小口,蛋液甩入锅里,筷子迅速搅拌,瞬间凝丝。这种鸡蛋稀饭既解渴,又有营养,淡淡的麦面甜味中透出隐约的鸡蛋香,是蒸卤面的最佳拍档。

萝卜丝干饭。小时候经常吃。家乡人把蒸米饭叫“干饭”,每次妈妈做饭前就问我们,想吃“甜干饭”还是“咸干饭”。甜干饭就是蒸白米饭,另外炒菜;咸干饭就是米和菜在一起的干饭,而萝卜丝干饭是最常做的。做萝卜丝干饭需要红皮萝卜。萝卜丝干饭需要先煮米,在汤锅里把米煮至八成熟,米粒完整但不硬为准。然后把米汤篦出来倒进另一个盆里,锅里只留米饭,米汤不能扔,还有用。红皮萝卜洗好切丝,五花肉切成小丁,炒锅里倒油,大火把五花肉煸出香味,再把萝卜丝倒入炒至发软,加入酱油、盐等调料搅拌均匀,再加少许水焖一会儿。然后把煮好的米倒进炒锅里,在萝卜肉上铺匀,盖上锅盖,小火焖熟。以前家里用的是煤球炉,为了让炒锅里的饭受热均匀,妈妈需要在焖的时候不停把炒锅倾斜一定角度,保证各个面都受热。大概十几分钟后,米饭吸收了萝卜和肉的味道,水汽蒸发的差不多了,就可以把锅端下来了,用铲子把米和萝卜肉拌匀就可以吃了。做好的萝卜丝干饭香气扑鼻,萝卜的甜和五花肉的香浸润到每一粒米里,吃起来弹润可口。

母亲做韭菜盒子是用自己和面做的面皮,口感好。韭菜盒子都是要放鸡蛋的,她一般是放十三、四个鸡蛋,先用油炒好了,放在一边凉着;再把洗干净的韭菜也晾干。切成半寸长的小段,韭菜馅放盆里倒点香油,搅拌均匀再放盐。母亲说:“这样做的目的是韭菜不出水,保持韭菜的水分。”   韭菜搅拌好了,就把鸡蛋剁碎一点放进去,就可以动手包了。母亲在案板上抹点油,把面团搓成长条,用刀切成核桃大的剂子。用擀面杖将剂子擀成皮,中间放上韭菜鸡蛋馅儿,将面皮包住韭菜鸡蛋馅儿。捏紧包严实即可。最后,母亲把包好的韭菜盒子上锅烙,用的是平底的饼铛子,里面放一点油,要用文火慢慢烙,不能用急火,烙好后两面都是金黄色的,吃起来外脆里嫩,鲜香不腻。

每年进入冬季,便是家乡的煎饼季节。从早到晚的枭枭炊烟,沁入心扉的浓浓煎饼味,不时的在大街小巷飘荡着。我的家乡大都是用面团滚制而成的。摊煎饼可是个技术活,面团硬了鏊子沾不上面,面团稀了手捧不住面团,也不利于面团的滚动。需要不软不硬的面团,才能便于煎饼的摊制。摊煎饼时,先用布摸上一点食用油,把鏊子擦拭一遍,而后把面团往烧热的鏊子上一按,只听得“吱吱”作响,在蒙蒙的蒸汽中面团不停地滚动着,等鏊子全部沾上面粉并在热源的作用下,煎饼周边均匀翘起,最后用手一揭,一张厚薄均匀的煎饼才算摊制完成。煎饼卷棵大葱蘸大酱别有一番情趣,一种带着乡愁的农家食品当下已经走向了城市,煎饼的文化符号荡漾在幸福的海洋里。

当一缕阳光刚刚投射到云阳城的时候,街头巷尾,便开始熙熙攘攘,热热闹闹起来,五花八门的早餐,丰富多彩。有油条、油饼、热干面、牛肉汤,糊辣汤、煎包……等等,热干面是我比较喜欢。热干面用碱面煮到大半熟,再加入盐、酱油、味精、芝麻酱、辣油及各家特制的卤水等调料和小葱、虾米等小料,趁热搅拌均匀即可食用。面的柔韧和芝麻的香味,各色调味的完美搭配的色,香,味,不由分说地充盈了整个口腔。满满一碗,咔嚓咔嚓,一扫而光,吃后齿颊留香,余味依依。

水煎包面都是用发面,包好以后再醒一会,熟透以后更加酥软。好吃的水煎包必定是皮软肉多味咸,还带着金黄酥脆,烹煮水煎包时,先在平底锅上涂抹一层油,把包子整齐的码放好。稍稍煎一小会,再浇上稀面汤,包子在面汤里咕嘟咕嘟地煮一会,等水煮干了,面糊糊遇油也有结出透明泛光的噶扎,把包子连成一体。用长条状的铲子来个底朝天,把包子整个翻一个个,再浇少需油,把另一面也煎上油噶扎。到七八成熟恰到好处,韭菜还保留着清香,包子皮也更有嚼劲。

“豆腐脑儿——”,吆喝声在晨雾里清亮而悠远……

“老板,来碗豆腐脑!”

夜幕褪去,天色渐渐亮了起来,街上有些冷清,临街棚铺里的长凳上却已坐满了正在吃早点的顾客:上班的,上学的,早起出门的,来县城开会办事的……空气里,飘溢着一缕缕各样早点混合的香味。顷刻,冒着热气儿的豆腐脑便被手脚麻利的摊主端了上来,爽滑白嫩的豆腐脑在晨色中颤悠着,唤醒着尚在懵懂中的味蕾。在云阳小城冬天的清晨,来两三根肥硕的油条,佐以热气腾腾的豆腐脑,很快,寒气便在吸吸溜溜的早餐声里渐渐消散了。

豆腐脑,味美而实惠,从相识它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我偏爱的一道美食。每天早晨,菜市场口熙熙攘攘吃饭的人流成了这一带的特色景观。在卖豆腐脑旁边,那熟悉的油条的香味就飘过来了,由远而近,丝丝缕缕,直入肺腑。寻着味找去,在巷子里的中部有一炸油条的摊位,一小块面放入油锅,在滚烫的油中翻滚着,变得越来越大,一会儿,一根根金黄的、酥脆的油条就从油锅中夹出。香气四溢,整条巷子都能闻到油条的香味,一群食客都被这香味吸引围拢过来,一阵功夫,一篓油条都被卖光了。一口咬下去,满口软香,持久留在口中,使你欲罢不能。

早晨,我骑车河西菜市场一家不大的饭馆门前停下,门楣上张扬着几个字:牛肉胡辣汤。此刻,寒风凌厉扑面,我赶紧走进店堂。

店堂里热闹哄哄地挤满了食客,大都坐在木凳上,埋头呼噜呼噜地喝着糊辣汤,我刚坐下,服务员就给我端来一大碗糊辣汤。酱棕色的糊辣汤糊糊浓浓的,散溢着一股淡淡的的香味。用汤匙轻轻搅了一下,发现浓汤里有黄花、木耳、花生米、海带丝、牛羊肉丁,还有切得小小的豆腐丁和面筋丁,服务员又端来一盘油洛馍。我尝了一小口胡辣汤,咸咸辣辣的,有股牛肉的味道……热乎乎的浓汤里还有种说不出的怪味,象中药,还有一股酽酽的茴香胡椒味,百味陈杂,热乎乎香喷喷的,才越喝越有味。天下百汤之中,唯有胡辣汤具有冬御寒冷,夏祛暑热的功效。在这小雪纷飞的寒冬,刚喝了几口浓汤,身上就突然就觉得暖和起来。再喝几口,果然越发感到汤味香辣绵口,回味无穷,令人胃口大开。一口气喝完一大碗糊辣汤,又吃了一大张油饼,额头上居然沁出汗珠来,浑身畅快,通体舒泰。

每天早上,云阳镇的街边不时可见“张记”、“李记”等卖糊辣汤的饭铺前总是围满了人,一人端着一大碗糊辣汤再就着几个油条油饼,美美地吃着。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地有一地的特色,一地的饮食蕴涵着一地的人文气息。那浓浓香香的糊辣汤里,就融合着云阳人的憨实、厚淳,这大概就是糊辣汤的魅力之所在吧。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大人去集市上赶集,不为别的,只为喝一碗一块钱的羊杂碎。每当走进羊杂碎店铺,看着老板将羊杂等原料按照工序放在锅里,一股特有的羊杂香味就从锅里飘出来。羊杂碎不仅味儿香,而且看相也好,羊的头、蹄、血、肺、肝、心、肚、肠,用刀切成式样不同的片、块、丝、条,肚要切的极细,心肝血肺要搭配匀称。杂碎入锅,文火熬烩,浸在淡红的汤里,一条条褐色的毛茸茸的毛肚搅和着棕褐色的羊肝,香菜和葱花的嫩绿配着辣椒油的鲜红,真是让人看了就垂涎三尺。一会功夫老板就端过来,我来不及细细品尝,狼吞虎咽的几分钟功夫就吃完了。

每当看见羊杂碎,我嘴巴就格外的寂寞,肚子就极其的需要。对于大多数云阳人来说,羊杂碎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灵魂的燃料、更是生活的延续。在天寒地冻的时节,睡在被窝的人们,心中早已埋下一颗念想的种子,第二天一早来上一碗滚滚的羊杂碎,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变得更美好。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我舌尖上的味蕾,包含着云阳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市井气息和数年的传承延续。

快过年了,云阳镇子街道上的牛肉汤的膻香又日渐浓烈起来。每年的小雪过后,当凛冽的北风刮起时,林林总总的牛肉汤馆繁忙兴隆的帷幕就算真正拉开了。一道道珍馐美味在大街小巷迅速兴起。小时候,全家人去门面霓虹闪烁着的酒楼食肆喝牛肉汤是吃不起的,自家买牛肉是最实惠的,父亲把牛肉用清水浸泡3小时左右把血水泡净备用,放入加好清水的不锈钢锅中急火熬制,开锅打沫,然后换清水再煮,等到牛肉熟的时候用叉子将煮好的牛肉牛杂捞出来放入不锈钢大盆放凉,这时所煮好的带骨牛肉、牛肉香气四溢,牛肉汤喝起来不腻,香馥满口,味道极鲜。

后来,我工作了,攥着薪水曾多次涉足牛汤馆,那确是一个诱人的去处。进的馆来,觅一隅静处落座。少顷,便有服务员动作极其娴熟地在桌面上摆下一溜细瓷白碗,尔后,回身抄起早在柳木案板上备好的熟牛肉、青椒、葱花、姜丝、香菜末以及心肝肠肚等羊杂碎捏进碗中,再自汤汁鼎沸的生铁锅里舀上白蒙蒙、稠糊糊的老汤,道一声:“盐、味精各位自调,敬请品尝”后,剩下的就是食客自个儿忙呼啦!但见一缕缕的牛汤热气自碗中袅袅升腾,连同增人食欲的股股膻香轻飘飘地弥漫开来,不觉已给馆子平添了几分馨香。

此时,若是窗外冷风骤起,或有漫天的雪花飘撒下来,食客中也难有停箸搁碗者,照旧低头如没事般尽享牛汤给予的诱惑,直喝的双目湿润清亮,额头细汗满布,肚里浪落潮起方做罢。在这样的馆子里,你大可不必象在贵族气十足的宾馆、酒店里那样拘谨呆板,面对满桌的山珍海味,正襟危坐,佯装斯文,想吃的不敢风卷残云,不爱吃的却差人吾意顺着人家的筷子转。守着一碗碗鲜嫩膻香的牛肉汤你可尽展逍遥洒脱之风度。

云阳人喜欢排骨凉茶,习惯用大筒子骨、排骨、莲藕,绿豆,黄黄苗,苇子根、茅草根、石膏,煮了起来,吃肉喝汤,解馋消毒治病!这排骨凉茶,有排骨的肉香、有绿豆的鲜香、有莲菜的清香,几种香混在一起,那草药的苦味,早已被冲淡中和,可以忽略不计了,汤反而多出一点药香来,不肥不腻、鲜香可口,既营养美味,又治病养生。每到冬季来临,家家都会来一锅排骨藕汤,芳香浓郁,骨肉烂炖入丝,莲藕粉糯可口,冬日里喝上一碗,再冷也不觉得冷了。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到现在,云阳镇小关村几家回民饭店做的烧鸡是我家乡有名的一样风味小吃。如巴钦烧鸡,马四烧鸡,古记烧鸡等四五家做好的烧鸡,外皮焦黄焦黄的,使人看了便垂涎三尺,好像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这烧鸡端上来后,所散发出的香味几乎能使人“休克”。它需要用陈皮、肉桂、豆营、白芷、丁香、草果和砂仁和良姜八味佐料做成,缺一不可。所以,即便在旁边用鼻子闻闻,也能说是一种享受。咸淡适口,肥而不腻。不用说是饥肠辘辘之时,就是酒足饭饱之后,它也会令人馋涎欲滴,忍不住大开吃界,酥香软烂是烧鸡最受人欢迎的原因之一,做好之后的烧鸡不用刀切,也不需手撕,拿着骨头轻轻一抖,便可让其骨肉分离,凉热均可入口,烧鸡的美味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鲜嫩可口”。

小时候,最解馋的当属扣碗肉,母亲会做扣碗肉,用刀将五花肉疙瘩切成厚薄均匀的肉片,肥痩相间的肉片被整齐的码放在案板上,将大锅添水,旺火猛烧,在锅上驾起笼屉,将肉皮朝下装入老瓷碗,将先前准备好的萝卜土豆,调料、老抽、蠔油,将它们分类一一填在五花肉的上面。一碗碗填入配菜的五花肉片被小大再次送入笼屉中。接下来就是让时间和猛火去赋予这五花肉片最佳的口感和味道!烈火猛烧40分钟,五花肉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整个空气里都弥漫沁人的清香。碗面上的垫菜吸去了多余的油水,清香味美。碗底的五花肉此时肉皮薄如白纸,入口即化,油腻感全无,牙口不好的老年人,爱不释手,这种口感和味道的奇妙全在老人们满足的眉宇间。扣碗子,顾名思意,就要将老瓷碗翻扣在盘中。高温的蒸汽,将五花肉蒸熟软烂的同时,也将老瓷碗变的异常烫手。没有老茧的人望而停手。小大用长满老茧的大手用盘子盖住老瓷碗,就势将老瓷碗来个度的翻转。此刻,扣碗子才名符其时……扣碗子稳稳的坐在盘中,五花肉皮整齐的程现在盘里,一层一层,简直是视觉和味蕾的最佳结和。

现在生活好了,聚会的亲朋好友,已不屑于餐桌上的大鱼大肉,追求的则是清淡、野生、素净、养胃。而我要说的就是那每顿端上餐桌的凉粉,在不轻易间的拿筷动勺,总能让食客们一扫而光。凉粉,在云阳除了固定的摊点,也有推车或挑担叫卖的。凉粉不仅是夏季降温的冷饮,更是普通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不仅能当菜,有时还能当饭,是清汤酱油、醋,以及小磨油,再加上备好的蒜泥。味道则更鲜,吃上一碗心仪的凉粉。其香其味爽极了。

记得去年夏天的某个正午,我在超市买冷饮,一位四十的男子进店买冷饮,指定要一种名为“老冰棍”的冰棒。当然,顾名思义“老冰棍”就是那种很老式的冰棒,类似于白开水加糖冷冻加工,相较于现在花样繁多的冰棒来说,它的口感和品质都不算是好的。工作人员于是向男子推荐了其它多种卖得不错的,只是他一概不接受。我百思不得其解,就说,“其实那种冰棒并不算好的,就是我们小时吃的几分钱一根的那种。”哪料男子却说,“对,我就是喜欢那儿时向东厂冰棍的味道!”我这才恍然大悟。敢情,这位哥吃的不是冰棒,是儿时的味道。

看来,儿时地的味道真的是令人回味悠长,无论是对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还是对风华正茂的青年人,都具有无穷的魅力。人之所以对儿时的味道念念不忘,我想是有其复杂的情感因素和深刻的生活内涵的。

其实,人是一种情感动物,是有浓浓的怀旧情结的,而时间又是一种神奇的催化剂,曾经酸甜苦辣的故事,曾经的甜蜜或忧伤的感觉,都在时间的发酵下散发出醇浓的幽香,引我们去回味,去遐思。一首经典的老歌,一种特色美食,一张泛黄的照片,一段不了情等生活中的细小情节无不勾起人们对曾经过往的美好追忆。生路漫漫,曲折而蜿蜒。惟有初始的童年时期,是人生中最纯真烂漫,最无忧无虑的日子,而随着我们的成长,童年的日子也随风而去,童年的一切尤为珍贵,追忆童年总能给我们内心带来某种安宁与平静。一丝甘甜,一股清凉,一缕幽香,儿时的滋味却深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最柔弱的那个角落,让我们用一生的时光去品咂、去回味。

每一种食物,都是一种传承。每一道工序的叠加,就会让这种味道更加细腻动人。看着一家人在味蕾满足后眉宇间的自豪感,母亲笑了,一种美食的满足感,经久不息,那种味道,不管你在何时何地,总会在炊烟升起时想起,勾着自己回到老家的厨房里,追忆、寻觅。

云阳,家常饭是最踏实的人间烟火。

作者简介:刘洁,河南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南阳网通讯员,南阳民俗文化研究会会员,南召县民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南召县云阳镇中副校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198.html
------分隔线----------------------------